《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第十讲学习价值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第十讲学习价值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间:2020-06-29 22:22:42作者:阮青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再找一本叫《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的小说,这本小说是作者阮青写的轻类型的小说,小说的内容还是很有看头的,比较不错,希望各位书友能够喜欢这本小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永恒地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指向:一方面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知道能够怎样改造世界,为人的活动提供“物”的尺度;另一方面是认识和把握世界同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应该怎样改造世界,为人...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免费试读

人的一切活动都永恒地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指向:一方面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知道能够怎样改造世界,为人的活动提供“物”的尺度;另一方面是认识和把握世界同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应该怎样改造世界,为人的活动提供“人”的尺度。前者是追求知识、科学和真理,后者是了解需要、把握价值、实现目的。那么,人类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三者的统一。其中,实践活动的结果是改造世界,认识活动的结果是获得真理,价值活动的结果是实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价值活动贯穿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甚至为人的活动提供根据、标准或尺度。价值理论应成为学习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融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民族文化之魂,是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需求的精神纽带,是引导社会前进、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而价值观的变革,既是社会大变革的先导,又是社会大变革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了必然性,也具有了可能性。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念也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恩格斯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必然引起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而价值观念作为人们关于价值活动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实际上成为一种评价标准或选择尺度,从深层次上规定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革大潮涤荡着陈旧的价值观念,推动着新的价值观念的萌发和成长,其间虽不乏迷惘、困惑甚至混乱,但价值观念的转换和变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一,价值观的变革具有广泛性。这源自于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和主体观念的普遍确立。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精神枷锁的束缚,人们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意识被泯灭,成为一切依赖于组织和制度的附庸,处处按“本本”或“模式”办事的工具,只会“照抄照搬照转”的“懒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的自主权,以调动其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积极性;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以调动其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培养人民群众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以调动其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建设的推进,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祥和安宁的生活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建设“美丽中国”正在成为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随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自主经营、自主选择、自主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价值观的变革具有复杂性。表现为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平面化向立体化、一维化向多维化的转变。改革开放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社会形成可称之为“绝对群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经济上以公有制实现程度作为评价社会活动的标准,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政治上强调“一元化”、“高度集中”,出现“官本位”的权力崇拜意识;思想文化上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性,以行政手段管理精神生活,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争论。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民众主体意识差,文化生活呆板、单调、毫无生气。改革开放以来,各层次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其利益和需要也逐步凸现,使之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立体化、多维化;各种价值观念同时存在,相互争辩,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

第三,价值观的变革具有深刻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方式的运动和发展是全部社会变迁的真正动力和基础,也是一切价值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但价值观一经形成,就会对生产方式的变革发生重大影响,从而规定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一般说来,没有生产方式的转换,价值观的变革就会流于空泛;没有价值观的变革,生产方式的转换也不可能实现。价值观念的变革既是进行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价值观自身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分类、价值创造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凝聚着社会主体对自身需要和自身创造活动的根本态度和强烈追求,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渗透力,影响和规定着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有效协调和规范着各种社会生活,表现出独特的社会功能。

第一,社会规范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某种稳定性,规范着社会主体所进行的各种价值活动,成为社会主体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内在尺度。价值观念的社会规范作用是由人的活动所特有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来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维度更加丰富的价值选择空间,同时又以各种方式规定或制约着个体的价值活动,成为促使社会发展与个体活动双向互动、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第二,社会定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定向功能是通过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社会成员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理想相一致,进而认同社会价值理想来实现的。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都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影响人的活动方向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活动主体的价值系统。因此,如果一种价值观念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程度高,遵守的彻底,就可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定向功能;否则,就可能形同虚设,甚至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

第三,社会驱动功能。通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以激发社会个体内在的或潜在的各种能力,并使之集中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活动之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价值观的驱动功能推动社会成员产生并保持从事价值活动的热情,使价值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保证社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一般说来,价值观念驱动功能的发挥是依照层次递进的原则,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开始,逐步进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与居于从属、被统领地位的非核心价值观。所谓核心价值观,一是在价值观系统中处于主导、本质的地位,决定着社会价值观系统的性质;二是对其他价值观起着引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价值观的作用方式和发展变化;三是与其他价值观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更具有稳定性,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相吻合,受到各种制度体制的支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可能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都是多样的、复杂的,其中必有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又决定着多样复杂的价值观中必然有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决定着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理论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打开国门后,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鱼目混珠纷纷传到中国。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复杂、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迫切需要价值观念的重构,说明当代中国正在孕育着价值观念的全面创新。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失衡、理想失范和信仰危机的问题十分严重,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如有的人表现出精神迷茫和痛苦、认识混乱和偏差、行为盲目和暴戾的现象,人们心理上普遍出现懈怠感、焦虑感、浮躁感、挫败感和无力感。如何解疑释惑、疏通思想、纠正行为、健全心理、安顿心灵,是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尽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主导价值观念对其他价值观念的引导、规范、统领作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基本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人民精神风貌才能更加昂扬向上,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价值取向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谓精髓,是指事物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凝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的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高度契合、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告诉人们应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奉行什么、遵循什么,体现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鲜明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滋养人民群众心灵、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而这种鲜明的人民性恰恰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都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充实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将其内容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范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观方面的创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一)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对价值的理解是研究价值观念的语境前提,因此,如何理解价值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效用关系。这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主体需要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基础。价值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不会有价值。可以说,主体需要是价值产生的基础,主体需要的特点构成价值活动的主要内容,主体需要的偏好成为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内在标准,主体对需要的追求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价值的实现。

第二,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活动的对象,其基本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为价值活动提供了客观内容,制约着人们价值活动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实现价值追求的手段。因此,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进行价值活动时同样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是价值关系得以生成的实质。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客体属性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决定价值的性质。客体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就形成正价值;客体属性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形成零价值;客体属性不仅不能满足主体需要,而且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危害,就形成负价值。

二是客体满足主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量。对于同一层次的需要来说,满足主体需要程度高,其价值量就大;满足主体需要程度低,其价值量就小。对于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说,客体满足高层次需要和满足低层次需要的价值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对于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的主体来说,能够满足其低层次需要比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如果主体的低层次需要有所满足,那么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就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主体对于自己的需要并不是完全按照个体生存的需要来简单划分层次的,其中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

三是主体需要的“度”决定价值的极限。当主体需要的满足尚没有达到其低限时,其效用关系随着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主体需要的满足已经达到“度”时,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就不是简单地随着满足主体需要的量的增大而增加;相反,其价值量可能会随之减少。

从价值概念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推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谁是价值主体?个体主体、组织主体、人民群众主体、人类主体等。如何看待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现实需要、潜在需要,个人需要、人民需要,真实需要、虚假需要等;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价价值和价值量?个体评价、社会评价,功利评价、道德评价,审美评价、学术评价,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力标准等;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来进行价值选择?如何确立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进行价值分类?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念,就是价值观。

从社会结构图式来看,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其核心内容。一般说来,社会价值观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结构模式、社会功能等;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该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又遵从着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吸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价值观念成果,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和利益诉求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包括价值评价主体、价值选择主体、价值创造主体等。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选择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民群众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诉求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里要注意,不能把人民价值主体与组织价值主体相混淆,更不能把组织价值观念无条件地等同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把对组织及其成员的要求直接强加给全体人民;组织要研究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来概括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绝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建立在信念和信仰基础之上的并自觉为之奋斗的崇高价值目标体系。信念是人们在对真理确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面向未来的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观念。信仰是最高信念;不仅是对真理的确信和价值的认同,而且还是情感的皈依、虔诚的信奉,因而更为执著、深刻、稳定、持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这一点。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第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并且把十八大提出的关于价值观的十二个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了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为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国家事业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形成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之间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凝心聚力搞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保障。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这为我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价值追求。

(一)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用理想信念信仰来凝聚共识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

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外化为主体的行为,才能产生应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特别要注意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离不开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共同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中,弘扬真善美,共同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同时,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索,许多研究领域需要开拓,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阅读全文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好看,阮青的风格独特,后期文笔与剧情都很好,当然前期也不错,各位书友可以看一下《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作者:阮青类别:历史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第十讲学习价值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