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免费阅读 小欧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阅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免费阅读 小欧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阅读

时间:2020-06-29 22:22:42作者:阮青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是作者阮青所著的一本轻类小说,作者文笔极佳,题材新颖,推荐阅读。《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精彩章节节选: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不同,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是...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免费试读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不同,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是人的思维或语言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逻辑矛盾属于主观思维范畴,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否认或彻底消灭这种矛盾,只能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进而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解决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都包含有对方的因素;三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对抗和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各自的内涵不同,地位不同,性质也不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同时,斗争性也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无所谓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作用。片面地夸大斗争性的作用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片面地夸大同一性的作用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内因与外因

事物的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之分。内部矛盾又称为内因,外部矛盾又称为外因。要认识事物发展,还必须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趋势,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的就是事物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事物要发展,还必须和外部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不可能发展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也可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说一粒西瓜种子,只能收获西瓜,而不能收获葫芦,强调的是内因的作用,但能不能收获西瓜,收获西瓜的大小、甜度等则取决于外因,即需要土壤、温度、水分、肥料、光照等外部条件,没有这些适宜的外部条件,西瓜种子绝不能收获西瓜。

再次,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可能脱离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外因可以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状况的影响,促使内部矛盾的双方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强调一方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的作用。

(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不平衡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另一种不平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分。

在事物的内部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存在,但这些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性质和作用,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矛盾解决得好,非主要矛盾就可能迎刃而解,主要矛盾解决不好,非主要矛盾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会影响着主要矛盾的作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不好,也会促进或限制主要矛盾的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外部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可能转化为非主要矛盾,某些非主要矛盾也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观察和解决事物矛盾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不忽视非主要矛盾,同时还要关注两者性质和地位的变化,及时转移工作的重点。

矛盾发展的另一种不平衡性,是同一矛盾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平衡的,其中一个方面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我们称之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被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支配,我们称之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制约非主要方面,并由此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反过来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变为非主要方面,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会上升为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非重点,并关注矛盾两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立统一规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条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揭示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和发展的动力,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红线,是理解它们的一把钥匙,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矛盾,而每个矛盾又千差万别,各具特点,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中,在空间中无处不在,在时间中无时不有。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因而,矛盾的普遍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事事时时的矛盾又各不相同,多种多样,体现着矛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就是因为他们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两者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普遍性是对特殊事物共同特性的抽象,不能脱离各种特殊事物而独存,它只能存在于特殊事物之中。特殊性中包括着普遍性,事物的特殊性不管如何特殊,总会与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普遍性的特殊事物。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两者的内涵不同,共性只是抽象出的个性中普遍的、共同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个性中除了包含共性外,还有很多独有的特点,为共性所不能包含。个别总是比一般具体、丰富,一般则比个别普遍、深刻。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观察事物范围的变化,以及事物的无限发展过程的延伸,在一定时空中事物的普遍性,在另外的场合中则会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一切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蕴于特殊性之中。分析矛盾,重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造成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正是由于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才造成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具体办法。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办法,即人们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包括具体分析各个事物包含矛盾的特殊性,各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等等。

在分析矛盾特殊性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各类具体的矛盾作比较,在比较中,准确地把握各个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从中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并善于从特殊的矛盾中,概括总结出一般的原理,达到普遍性、必然性,再以这个一般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具体事物,发现其特殊本质和规律,这样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循环往复,就可以更加娴熟地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本身就是一条普遍真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其实,早在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国际青年代表团的提问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视为普遍真理,阐明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这两个方面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

把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批评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明确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开始系统地批判教条主义,阐明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从当时留下的照片看,他手里并没有讲稿,而是娓娓道来,以生动的故事,批判教条主义者,让听课的七八百名高级干部在笑声中,领悟到教条主义者的可笑。

毛泽东同志把以教条主义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称为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称为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他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 他解释说:“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那就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就是香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自觉培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真本领

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积极培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真本领,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作为普通领导干部,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表现为如何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一般说来,上级的指示是一般,本单位的实际是个别;对待上级指示,既不能唯上,也不能违上;既不能一切从上级的指示要求出发,也不能违背上级的指示要求;要努力做到使上级的指示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有机统一起来。

毛泽东同志对于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上级的指示要求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这说明,上级指示是在总结概括各单位经验、全面分析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和制定的,具有普遍意义。对上级的指示,一方面要做到“不违上”,因为上级的指示适合于“客观和主观情势”,指明的是全局、是大局;同时,服从上级的指示也是我党的组织纪律,是党集中统一,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基础。领导者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一方面,上级的指示只是大致地概括了各单位共性的情况,而不可能把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涵盖无遗,这说明下级领导者对上级的指示要做到“不唯上”,要正确理解领会上级指示的精神,深入基层,接触群众,调查研究,思考问题,把上级的指示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开拓性地工作,把上级的指示具体化,找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不能只起“传声筒”、“收发室”的作用,借口“对上负责”、“贯彻上级精神不走样”,一切看上级眼色办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害怕风险,不敢创新,为官一任,贻误一方。

三、善于利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应用,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一)认识矛盾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1)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的性质和特点。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究竟是什么,必须把他们明确地揭示出来,才能够获得对矛盾的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事实上,构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是两个实体,也可能是两种属性,还可以是两种不同的关系、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或两种不同的状态。由不同内容和性质的两个对立面构成的矛盾,其性质也是不同的,因而,分析矛盾就是分析清楚矛盾两个对立面的情况。

(2)具体分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是怎样同一的。每一种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以某一种或几种形式统一着。一切对立面都具有同一性,但它们是怎样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实现同一、同一的形式是什么,需要具体分析。在分析对立面的同一时,应着重分析它同一的条件、同一的方法和过程、同一的形式等具体内容,切不可把某一种同一的形式固化起来,不分条件、方式地到处套用在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矛盾统一体上。

(3)具体分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是怎样斗争的。一切对立面都存在着斗争,都有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冲突的性质,没有这种斗争就不称其为矛盾。这种斗争性具有多种形式,不同事物中的矛盾,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下,斗争的形式各不相同。在分析矛盾统一体的斗争性时,一定要具体分析对立面是怎样斗争的,斗争的具体形式和性质是什么,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切不可把对立面的斗争仅仅归结为某一种具体形式,而忽视了矛盾斗争性的多种形式的区别。

(4)具体分析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向各自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趋势。一切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其力量来源于对立面的同一与斗争。斗争性为转化提供动力,决定着对立面力量的消长及转化的实际进程,同一性规定着转化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对立面的转化有三种情形:一是量的变化,双方有量上此消彼长的趋势;二是质的变化,矛盾双方各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在质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地位的转化,一方可以由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转化为非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可由处于从属地位的非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当然,矛盾双方向各自对立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条件加以控制,就可以达到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限制或避免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二)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所谓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就是坚持两分法,全面地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对此,毛泽东同志说:“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就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全面地把握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正确地识别人才;每项改革措施和方针政策都有利有弊,全面地认识每项方针的利弊,才能未雨绸缪,兴利除弊。事物的发展都有顺利和挫折,全面认识事物的发展历程,才能在顺利时防患于未然,在挫折时看到光明。

所谓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就是看到两点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有两点,两点有重点,两点是有重要的两点,有主有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是由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必须坚持在两点论的基础上,坚持重点论,无重点的两点论是均衡论,它必然导致折中主义和诡辩论。如果我们泛泛地说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功劳又有失误,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不分主次,没有表明一个人的主要方面,是优点大于缺点,功劳大于失误,还是相反,这样无法正确地认识一个人。

因此,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有两点中的重点。在两点之中抓重点,抓重点时讲两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首先,应善于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确定工作的重点。因为事物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如果混淆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那么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一定是错误的,必将带来工作失误,造成事业上的损失。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分常常很困难,必须掌握正确的标准,提高观察事物、正确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还应处理好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注意促进和带动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会对主流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事物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支流和非本质问题的解决,以促使事物朝向健康方向发展。

应该肯定,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方面,邓小平同志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往往片面地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上,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观察和宣传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全面、客观地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对资本主义情感上的仇视和拒斥,代替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以致造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恶魔化”理解,并由此带来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的错误政策,实际上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壮大。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角,突破对资本主义的“恶魔化”理解,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

为了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破天荒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当然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这里讲的科学的态度,就是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既不能一概否定、全面排斥,也不能完全肯定、全盘西化。既要批判地吸取资本主义的优点和长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要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病,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问他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都是坏的时,邓小平同志回答说:“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 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否定了对资本主义一味贬斥的错误观点和态度,坚持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来认识,肯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这种进步首先体现在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诚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地方与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上述回答还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东西并非都姓“资”。要善于把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与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并不带有阶级性的有益东西区别开来,以对后者采取肯定的态度。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破除对资本主义的“恶魔化”理解,不是为了美化资本主义,更不是为了引进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使社会主义能够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包括“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在突破对资本主义的“恶魔化”理解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既肯定资本主义某些有益的东西,又如实点明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他一再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娴熟地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为我们今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供了长远的理论指导。

(三)把握共性和个性原理,处理好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在领导工作中,要善于运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即把一般的普遍号召与个别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领导者一方面要善于发出一般号召,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决议,当前的形势,本单位面临的任务,以及目标、计划、方案、措施等向下发出命令指示,提出要求,使下级和群众明白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和应该怎样去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在组织实施、具体落实一般号召的过程中,深入实际,亲身指导、帮助下级和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贯彻一般号召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在必要时,修改一般号召,即使一般号召得到贯彻落实,又检验、丰富和完善一般号召的内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首先,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切实可靠的材料。正确的一般号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更不会是少数人坐在屋子想出来的,它只能来自人们的实践活动。领导者要获得正确的一般号召,必须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调查是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为进行正确的调查必须做到:第一,尽可能地全面调查。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也应本着全面性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防止片面性。为此,在调查中,要广开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虚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把握群众的心理和情绪,同时听取专家和智囊团的意见,力求掌握丰富而多样的信息。第二,抓住重点,进行典型调查。在大多数情况,做到全面调查比较困难,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进行全面调查时,就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典型进行调查,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在个别的典型事物中,同样蕴涵着共性的东西,抓住这些典型进行重点调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法”,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代表着关于此类事物的全部信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么,仍旧是没有发言权。” 事实上,离开典型调查的全面调查往往是头绪众多,很难抓住本质和关键,而典型调查是我们党长期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第三,减少假象,掌握正确材料。事物是以现象呈现在领导者的眼前,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从正面反映事物本质,假象是歪曲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往往带来错觉,给领导者正确地判断形势,把握实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材料的传递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失真现象,特别是第二手的调查材料更易如此。领导者为获得真实的调查材料,应该尽可能地进行直接调查。

其次,经过大脑的“改造制作”,提出科学而可行的一般号召。领导者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还是零碎的、片面的、不系统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只有经过大脑理性思维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和规律,进而确定正确的工作方针,提出切实可行的正确的一般号召。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即把经验材料进行粗与精、伪与真、此与彼、表与里的分析、分类、比较、归纳、综合等抽象的思维过程,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找到具有发言权的一般号召,避免乱发号召、瞎指挥。

再次,深入基层进行正确有力的个别指导。领导者一般号召的落实、检验、完善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要求领导者应做到:第一,明确一般号召的实质和适用条件。领导者应清醒地把握一般号召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它适用的范围,实现的步骤、环节、方法、措施和手段等。第二,具体地分析面临的实际。领导者面临的实际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历史的,要弄清实际中的条件是否满足一般号召的要求,如果满足条件的要求,应该积极地落实一般号召,如果现实的条件达不到一般号召的要求,也不应该消极等待,而应具体分析,或者改变一般号召,或者主动地改变条件,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以创造实现一般号召的条件,促使一般号召的实现。第三,在个别指导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也要主动查找问题、发现不足,修改、补充、完善一般号召。

第六讲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在分析事物时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在处理问题时,应掌握适度原则。

阅读全文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好看,阮青的风格独特,后期文笔与剧情都很好,当然前期也不错,各位书友可以看一下《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作者:阮青类别:历史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免费阅读 小欧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