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精彩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最新章节列表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精彩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最新章节列表

时间:2020-06-29 22:36:28作者:本书编写组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是作者本书编写组创作的轻类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精彩章节节选:“平民慈善家”阿里木江阿里木江·哈力克在贵州毕节的家是一间租的砖木房,屋里仅有房东留下的几件简陋家具,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件15元买的粗毛衣,穿了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打发掉一顿饭,却对...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免费试读

“平民慈善家”阿里木江

阿里木江·哈力克在贵州毕节的家是一间租的砖木房,屋里仅有房东留下的几件简陋家具,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件15元买的粗毛衣,穿了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打发掉一顿饭,却对眼下的日子满足得不行,“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为了省钱,阿里木每次到贵阳时,总会买三大袋馕,放在橱柜中,“饿了时,拿一个出来就能吃,好吃又省事。”接济他人时,阿里木却仗义慷慨。

2006年秋季,阿里木揣着烤羊肉串攒下的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学生资助中心,提出想每年出资帮助学院里的困难学生。“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毕节学院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汶川大地震、贵州雪灾后,阿里木江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索性背上锅碗瓢盆赶赴青海,从西宁采购了几千块钱的牛羊肉和蔬菜,不顾高原反应,拿着身份证和退伍证,成了二炮部队救灾前线一名“编外”战士,奋战了十余天。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对这个维吾尔族兄弟由衷敬佩,个个跷起大拇指。

2012年3月2日,阿里木江通过与云南网联系,表达了想委托云南网捐款给旱区的愿望,他说此次捐赠起源于自己从电视上看到云南旱情非常严重,有的地方缺水、少水、甚至喝不上水,想为旱区尽一点力。这位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决定一次性捐出两万元,为云南解渴。3月5日“学雷锋日”,云南网记者将带着阿里木江的爱心前往曲靖市马龙乡,为那里的村民送上祝福。

“500块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

裴春亮:一个人建设一个农民新村

裴春亮,男,1972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辉县市七届政协委员,新乡市十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爱心中国-中华慈善人物、河南省道德楷模,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光荣入选中国十大杰出农民;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2010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河南团代表。当与裴春亮代表握手时,胡总书记亲切地对他说:“感谢你为山区群众所做的这些好事,你还要继续努力啊!”

1983年冬天的一个早上,让只有13岁的裴春亮终生难忘。裴春亮只有18岁的三哥,在煤矿上遇到事故不幸身亡。自从那时起,裴春亮中断学业就开始在一家砖瓦厂打工,用自己的一双小手挣钱补贴家用。三年后的腊月二十六,噩耗再次传来,裴春亮的二哥在拉白灰的路上车毁人亡。没过多久,裴春亮的大哥因为悲痛交加、伤心过度而脑溢血爆发,一下子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裴春亮年迈的母亲难以忍受连连丧子的巨大悲痛,整天以泪洗面,渐渐水米难咽,最后得了食道癌。紧接着裴春亮身体虚弱的老父亲因为忍受不了这重重打击而撒手人寰。

短短几年功夫,一家人有三个离开人世,有两个重病在床,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年龄最小的裴春亮肩上。脱过砖坯、拉过煤灰的裴春亮心里明白,光凭讨苦力永远致富无门,他决定动脑筋、学手艺、用技术、靠智慧谋生立命。于是他背着烙馍咸菜到安阳学习电机修理,靠为师傅担水扫地在张村学会理发手艺,粜了小麦玉米买来工具办起店铺,白天给男女老少理发,晚上修理水泵电机。几年下来,少有盈余,裴春亮就在人来人往的变电所附近开了个像模像样的饭店。通过开饭店,裴春亮逐渐认识了一些生意人,了解到花岗岩营销、矿山设备供应的许多信息,并且慢慢成了这些行当中不少企业的代理商。年轻的裴春亮开始在生意场上崭露头角。

1999年春天,濒临倒闭的兴华煤矿公开拍卖,裴春亮找了几个好朋友,凑出45万元买断开采权,接管了这个谁都头疼的烂摊子。经过半年多的惨淡经营,煤矿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裴春亮率先成为贫困山区最早富裕起来的人。短短几年功夫,不仅开了煤矿,办了工厂,还投资了高档酒店。

裴春亮的家乡裴寨村位于太行山丘陵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村子东南部由于前些年开采煤矿,已基本形成采空地区,许多民房有不同程度的裂缝、沉陷现象。村子里的路更是坑坑洼洼,“雨天是水塘,晴天能栽桩”。“啥时候才能摆脱贫困?”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裴寨村的父老乡亲。“住上新房子”,在裴寨村多数村民心中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裴春亮在缺席的情况下仍以高票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

“乡亲们的信任如千斤重担压在我的肩上,我必须得承担起这份责任。”乡亲们的信任终于感动了裴春亮,他毅然舍弃小我利益,回乡走马上任。上任后,裴春亮不负众望,个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为村里建学校、装路灯、修道路、打水井。对于裴寨村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他出钱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村里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可60%的村民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里。2007年5月26日,裴寨村南头的荒坡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由村主任裴春亮个人投资2000万元为全体村民建造的新村开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义,新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纷纷到场祝贺。2008年底,一个包括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在内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建成,全村135户群众喜迁新居。

如果说一年前裴春亮个人投资2000万元为全体村民建新村,是为了让村民实现多年来“安居”的梦想,那么时隔一年之后,裴春亮带领全村人投资兴建的春江水泥有限公司,将让村民“乐业”的梦想变为现实。为了“不让村民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在建设新村的同时,裴春亮以多方引资、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筹资4亿元,兴建了一座环保节能水泥厂。2008年5月,第一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中。水泥厂的投产,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家每户还成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多年的致富梦。2009年春季,河南遭遇严重干旱,裴春亮个人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8公里长的引水渠,彻底解决了本村及附近10多个村2500多亩小麦的灌溉问题。

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娃到一个拥有多家企业的非公有制企业老板,再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的成长经历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砖厂打小工到走进人民大会堂共议国是,裴春亮的人生经历难免让人匪夷所思。但顺着裴春亮走过来的路,追根溯源,你也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裴春亮的成功是他辛勤汗水的结晶,是他感恩的心和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情操结出的硕果!

“乡亲们的信任如千斤重担压在我的肩上,我必须得承担起这份责任。”

杨绍军:受到总书记表扬的民间慈善家

杨绍军,男,1945年出生,湖南常德人。先后获得联合国爱心工程奖、首届中华慈善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当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被人们誉为“雷锋家乡的活雷锋”。

杨绍军的家地处常德市郊农村,从小家里穷得靠到城里买豆渣当饭吃。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用一碗稀饭把他从饿晕中喂醒,使他立志长大后“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

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杨绍军靠养猪当上了“万元户”,除养活家里老老小小8口人,还有点余钱剩米,从此,他就开始了他的慈善之路。他把村里的七个五保户赡养起来,还把其中三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请人替他们洗衣、做饭,供他们吃、住、穿、用,给他们诊病,发零花钱。13年时间,老人们过得衣食无忧,走得热热闹闹。

送走了最后一个孤寡老人,老杨本该可以歇歇了,但他反而觉得闲着了、空虚了。这时他买了两台旧货车,租借一个小招待所,办起了驾驶员培训学校,手头的余钱又多了一些。一次与一名流浪孤儿的偶然接触,他萌生了要办一所孤儿院的念头。他想,钱少的时候,赡养孤老,算是尽了一份孝心。现在钱多些了,我何不办一个孤儿院,孩子是人生的起点,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过上好日子,杨绍军说服家里人,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经营不大好的小酒厂的设备卖了,把旧厂房粉刷一新,购置一批孤儿的生活用具。钱不够又找朋友借了16万元,总算建成了一个有孤儿住房、学习室、文娱室、医务室、食堂、澡堂、活动场的初具规模的孤儿院。第一批进院的孤儿小的只有7岁,大的才13岁。孩子们一入院,大量具体、琐碎的事忙得老杨晕头转向。他四处奔走,为孩子们解决城镇户口;跑遍附近中小学,花了近6万元为他们办好就近入学手续;到服装、日杂、文体市场,为孩子们买衣服,买鞋帽、毛巾、牙刷、雨伞、文具、书包……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996年3月1日,是老杨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阳光孤儿院正式开院了。孤儿院取名阳光,是老杨自己定的。他说,他要让这些孤儿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阳光的温暖,幸福的生活,茁壮的成长。

一次,杨绍军得知部分夫妻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家生活艰难,很多都辍学在家,严重影响到服刑人员的改造,成为监狱系统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杨绍军找到省监狱管理局的领导,主动提出收养一批这样的孩子。监狱局的领导十分感激地说:老杨,你这真是给我们帮了一个大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呀。

建院十几年来,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波兰、乌干达等来自四大洲十多个国家的官员来院考察、参观。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等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多次前来视察、指导,《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新浪网等全国数十家知名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国家民政部领导来院视察后,称赞该院为“神州第一院”,并授予该院“国家级示范性民办儿童福利机构”的称号。2006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节目中对杨绍军进行了专题报道。

特别是2008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听了杨绍军院长的汇报后,高度赞扬他:“绍军同志,你干得不错,发扬了中华民族行善积德的传统。”

宋志永:“十三农民义士”带头人

宋志永,男,1973年5月出生,河北省玉田县玉田镇东八里铺村村委会主任,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宋志永先后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责任公民、全国三农人物、全国十佳志愿者、2008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唐山十大杰出青年、唐山市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志永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现象,一种精神。它们影响和带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宋志永的行列,同时,千千万万的人也让它们更有社会价值。

“宋志永现象”

在南方冰雪灾害以及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宋志永多次自费组织12名乡亲,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奉献出普通农民的真诚爱心,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精神,被誉为“十三农民义士”带头人。

2008年1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从电视上得到这一消息的宋志永心急如焚,立即动员12名老乡一起在大年三十下午奔赴抗灾战场。宋志永和乡亲们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全国人民,尊敬地称呼他们为“十三农民义士”,社会各界纷纷为他们捐款。宋志永将3万多元捐款全部转赠给灾区的福利院,并且他把自己剩下的1000元钱也送给了困难群众,他用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体现了新时期青年农民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宋志永连夜起程,坐火车来到郑州,怕等车耽误时间,又从郑州租车赶到西安,再从西安打车赶到绵阳。在绵阳听说北川灾情严重,他便租了一辆摩托车赶往那里。一路险象环生,他躲避着飞滚的石头艰难前行,几次险些丧命。在一所倒塌的居民楼前,他用双手拼命刨废墟乱石。指甲盖被掀开了,鲜血直流,但他没有停下。看到被埋了三天两夜还活着的孩子,宋志永无比欣慰。5月15日,宋志永爱心小分队其他12名队员也赶来了。在灾后最关键的几天里,小分队救出25名幸存者,从崇山峻岭中解救被困群众300余人。

在四川地震灾区,“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穿着的红马甲,已成为醒目的“爱心名片”。在宋志永等人的带动和鼓舞下,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地震灾区参加救灾重建,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宋志永现象”。

“宋志永精神”

“志愿服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别人在困境中得到帮助和希望,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或许就是“宋志永现象”的生发基础,也是“宋志永精神”的核心。“宋志永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所体现的“宋志永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尚情操。“大灾有大爱”,宋志永爱心志愿服务队“舍小家顾大家”,带着感恩之心和报效祖国之志,视四川灾区为家乡,视受灾同胞为亲人。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相帮,患难相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优良品质。33年前,唐山人民经过大地震的洗礼,深切感受到党的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的忠贞可靠和全国人民的手足之情,对党、对祖国、对全国军民充满了无比感激和热爱之情。在全国抗洪救灾、希望工程、扶贫济困等自愿捐助活动中,唐山人总是以实际行动回报当年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支持。

“宋志永精神”是朴实的,也是崇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弘扬“宋志永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人的一生,真正的价值不是拥有多少财富,也不是多成功,而是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做点啥。”

欧学联:好矿嫂、兵妈妈、活雷锋

欧学联,女,1943年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大同市矿区永定庄街道永前街社区居民。她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各种荣誉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拥模范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全国煤矿群众安全生产先进家属;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文明礼貌先进个人;2009年9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她46年如一日,一个心眼学雷锋,坚持不懈做好事,留下了一串串朴实的足迹和一个个感人泪下的故事。

46年来,她没有得到金钱、地位,只拥有人们对她的赞誉和钦佩,多次得到了党和国家给一个普通矿山女人的高度评价和珍贵荣誉。

缝补洗涮的好矿嫂

1961年,欧学联随丈夫转业来到大同煤矿。那年她19岁。看看左邻右舍,全都是和丈夫一样的井下一线矿工,而且还多是单身,身边没有女人为他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被褥长期不洗,黑得油光铮亮,简直不堪入目。工作服更是破败不整,棉花外翻,已经和煤混成一个色;扣子残缺,就用炮线胡乱缠住。欧学联顿生心酸,从那时起,主动担起了为矿工拆洗被褥、缝补衣服的任务。

那时,拆洗被褥全靠两只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欧学联20多年不间断,拆洗、缝补被褥5800多张,洗工作服、枕巾、床单5900多件。直到单身宿舍旅馆化后,才停止了这项繁重的劳动。20多年,她自费买了多少肥皂、洗衣粉和针线人们已记不清了,但缝在工人们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记着,足有1万多枚。

省委书记喝过的“学联茶”

过去矿上组织家属送水,欧学联买上砖茶,熬茶水给矿工们送茶,一送就是几十年,直到如今。然而每每遇到的情况总是人多茶少,不能满足需要,买砖茶,又承受不起。她听说矿山周边长有一种草药叫黄芩,可入茶,既下火,又助消化,还解渴。从此开始了翻山越岭的采茶生涯。有人统计了一下,说欧学联从1967年开始采茶,至今已制成1100多斤成茶,累计行程4万多里。这还不算每天往返于从家到矿井口送茶水的路程。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娘儿四个拎着四个大铁壶穿梭于上班工人的人流中,成为一道风景。也就是从那时起,工人们喝上了一个贴心矿嫂为他们熏制的香甜可口的茶。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为茶送上了一个温馨的称谓:学联茶。

原任山西省委书记的胡富国同志,曾在永定庄矿工作过,至今一提起欧学联,总是深情地说:“当年我下井,就喝过欧学联送的水,那是红糖水啊,六七十年代,红糖凭票供应也很有限,把红糖给矿工熬水喝,不容易啊!”

战士爱戴的“兵妈妈”

同煤集团新区地带曾驻扎着一座军营,欧学联到这个部队作报告,面对台下满脸稚气的新战士们,她动情地说:“童年里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戴着红五星的解放军给我家送来一头牛,分来二亩地,使我们家翻了身。做姑娘时,我就盼着媒人给我说个当兵的,结果我找上了当海军的老夏。我生了三个儿子,都想把他们送到部队去,可惜只有二毛身体合格。如今我的二毛和你们一样也在当兵。孩子们,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家的二毛了。”

40多年来,欧学联把对子弟兵的情播撒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南疆卫国的战士在猫耳洞里读过她的慰问信,喝过她的“学联茶”;北国拉练的健儿在行军途中听过她的演讲,吃过她的煮鸡蛋。她行程数万公里,到过7个省市的数百座军营,慰问陆、海、空、武警官兵720余次。慰问过老山前线,慰问过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战士,南京路上好八连,杭州硬骨头六连、沈阳抚顺雷锋生前所在团、国旗护卫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还千针万线缝制四百双鞋垫、国旗连带慰问信分别寄给总参、广州军区,让他们转给驻港、澳官兵。某部工兵团政委说得好,欧学联同志的拥军事迹是部队进行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是我们部队的“编外政治委员”,更是子弟兵的好母亲!

名副其实的“活雷锋”

欧学联不仅操心着永定庄街道的事,还关心国家大事,并以一个中国妇女善良博大的胸怀和人道主义的崇高境界,对世界上受灾的地区和人民寄予同情。

1972年夏天,江苏遭洪灾,欧学联寄给江苏民政厅45元钱;1981年11月,菲律宾遭特大水灾,欧学联把准备买冬衣的30元钱寄到中国红十字会,让他们转到菲律宾灾区。1986年,国家要修复万里长城,欧学联把卖豆芽所得的30元钱,寄给修复长城修复筹委会。1991年7月,伊朗发生了强烈地震,欧学联寄去20元钱。1992年初,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欧学联寄去50元,因她是第一批寄钱的,申委会专门来信向她表示谢意。2003年全国流行性非典期间,欧学联除了在矿上采掘区队和家属区积极宣传抗非典外,还绣了200双鞋垫,包了200个粽子送到大同市卫生局,让他们转给抗非典前线的白衣战士。还有为抢救大熊猫寄去50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5月13日一大早,欧学联便坐车来到大同市红十字会,把100元钱交到了工作人员手中,又向灾区捐款200元,缴纳特殊党费100元……

如今,欧学联老了,而且疾病缠身,但她还在力所能及地做着好事、善事,快乐地奉献着自己。不仅如此,在她的周围,还团结了一大批学雷锋的骨干,成为常年奉献社会的“欧学联群体”。

林秀贞:顶得上一个慈善机构的老太太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中共党员。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杰出母亲”等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度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7年9月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08年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她视社会责任为己任,模范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义务赡养孤寡老人,用真情温暖社会;她创办个体企业,扶贫济困;她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捐款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支持文化娱乐队伍建设。她还关心乡村教育事业,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

不屈服命运的倔强女子走进林秀贞的内心世界,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林秀贞的母亲年轻时曾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会员。她给游击队做军鞋、救伤员,为抗战做过不少事。林秀贞说,娘对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感情,思想非常进步。娘说,啥叫正道,跟着共产党就是正道,给社会做贡献就是正道。娘的言行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滋润着她的心田,镌刻在她的脑海。1971年10月25日,林秀贞光荣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一直牢记着入党时的誓言,并把《党章》背得滚瓜烂熟。此后,《党章》每修改一次,她第一件事就是把新《党章》背熟。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履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赡养孤老36年如一日

36年来,谁也说不清林秀贞为这几位老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花了多少钱,受了多少累。林秀贞始终无怨无悔:“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就不能半途而废!”

1983年冬天,86岁的朱书贵和84岁的刘秀焕都瘫痪在炕上。林秀贞夫妇就搬到这里,沿着炕边搭上木板,丈夫和朱书贵一块睡,林秀贞和刘秀焕一块睡。两位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妇两人端屎端尿,尽心侍候。老太太感动地说:“这辈子俺无法报答你了,下辈子托生个小鸡给你下蛋。”老头说:“俺托生个牛马给你干活。”

这年冬天,两位老人先后去世了。按照当地风俗,林秀贞夫妇为老人披麻戴孝办了丧事。在两位老人从生病到去世的74个日日夜夜,林秀贞没有脱过棉衣棉裤,没有睡过囫囵觉。老人的丧事办完了,她瘦了10多斤,家里还欠下了370元债务。

林秀贞敬老孝老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她的子女不仅孝敬父母,也孝敬孤寡老人,第一杯酒总是先斟给老人,第一碗饭先盛给老人。她所在的南臣赞村婆媳和睦,邻里和谐,村风非常正。“现在村里媳妇的文明程度可高了,她们说孝老敬老不仅要让老人吃好、喝好,还得让老人精神好,打心眼里高兴。”林秀贞喜滋滋地说。

助人为乐不图名利几十年来,林秀贞做的这些帮贫济困、救人危难的事情数不胜数,如果罗列出来,那就是一组长长的数字,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人们看到林秀贞高尚的情怀和人生追求。1996年8月,为乡里硬化通村公路,捐资1600元;为乡里一所新建15村联办小学购买配套设施,捐资1000元。

1998年夏天,大雨将村9队所在的小冯村的两段路冲毁,村民出行十分困难。她捐款3000多元买来了水泥、砂石料,将两个路段全部修好。

2001年1月,为村里9队所在一条街道“硬化”,捐资1.5万元。

2006年7月,为新组建的王常乡群众娱乐文化活动中心购买活动器材,捐款1000元。

南臣赞村通往乡里七八公里的路,被县里命名为“秀贞路”,林秀贞为这条路自愿捐款5万余元。

“5.12”汶川地震,林秀贞先后捐款1.2万元,交纳了1500元的特殊党费。她所在的南臣赞村成为乡里第一个向灾区捐款的村庄。

……

有一位上级领导开玩笑说:“一个林老太太,顶上一个慈善机构啊!”

有诗人这样描述林秀贞:“她像一盏乡间油灯,钟情于每一黎明,沉溺于每一个黄昏,给南臣赞村的多少乡亲送去温暖和光明,送去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忠心。”

“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就不能半途而废!”

丛飞:飞翔着歌唱的萤火虫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农村,中共党员,深圳著名男歌手。先后被评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7年第一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他给自己起名丛飞,意思是要从草丛中飞起。是啊!他的确就是一只草丛中飞起的萤火虫,用微弱的光亮,带给贫困儿童一丝丝温暖和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只美丽的萤火虫瞬间绽放光芒,让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看到光明。

义工生涯

1994年,从一次重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开始,丛飞走上了长达十数年的义工生涯。正是在那次演出中,观众席上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使丛飞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捐出身上的2400元钱,帮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从此,丛飞开始将演出收入大部分用于助学、助残、救灾等慈善事业,开始了一名普通歌手长达11年的以义演方式进行的慈善资助。

1995年夏,丛飞第一次到湖南省某县参加救助失学儿童的义演。1997年加入深圳市义工联,担任艺术团团长,多次在募捐现场放声高歌,并多次去市劳教所、收教汗所、戒毒所进行帮教演出。

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在深圳团市委组织下,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募捐丛飞义演晚会”,将15.6万元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给了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1999年夏天,丛飞第一次到贵州织金县义演,成为他在贵州省大规模资助贫困学生的开始。从那时一直到2005年病倒,丛飞先后6次到贵州安顺市和织金县扶贫助学。1999年,丛飞获得共青团深圳市委和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颁发的“关心支持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2000年7月,丛飞获邀参加香港庆回归3周年晚会,受到香港观众热烈欢迎。

2001年1月,丛飞随深圳市义工联前往贵州织金县义演,资助了10个苗族、青族、土家族的贫困小学生。

2002年4月,丛飞参加每周三举办的恒浩公民道德建设表演,仅1年时间就为宣传公民道德义务演出48场。2002年8月,丛飞带着6万元和大批衣物,千里迢迢赶到贵州贫困的黔南地区看望他的上百名孩子。

2004年2月,被共青团深圳市委、深圳市义工联推荐参评“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同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2004年6月30日,丛飞前往贵州省织金县慰问,7月1日举行义演。2005年1月26日,丛飞远在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的“女儿”晏语轻轻来到了深圳“爸爸”身边。13岁的孤儿晏语轻轻在丛飞资助下已读初二,寒假来临,丛飞把无依无靠的晏语接来过春节。

“贫穷的”慈善家

“丛飞太认真,有时也絮叨。几个兄弟一起吃饭,他总是叨叨这顿饭能换多少贫困儿童的学费,我们都笑他。”魔术师左先生曾和丛飞一起跑场子演出,“有时候大家听得都有些腻烦了,但当时丛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已开始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了,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丛飞就是这样,做事不爱张扬,他的妻子邢丹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别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软语相求,开口要他帮忙,不管是钱是事,他都会当个事情去解决,不太懂得拒绝别人。”

为了捐助失学儿童,丛飞牺牲了自己的许多爱好。他喜欢看电影,尤其爱看首场,以前每个月都要拉着妻子去看好莱坞大片,几乎场场不落。但后来,为了省出每一分钱,丛飞很少进电影院。

丛飞病重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少,连给孩子交学费的资金也出现周转不灵。“有次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他用录像机来抵押,向我借了1000元钱。”以前和丛飞一起表演的同事说。曾和丛飞一起去湖南表演的魔术师讲,那次他看到丛飞把2万元出场费当场捐给别人了,所以“他应该赚得不少,可他兜里好像总是没有什么钱”。

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急剧减少。因寄钱时间延迟,部分受助孩子父母还曾对丛飞说了一些不理解的话。为了及时给孩子交上学费,丛飞向亲朋好友借钱,在开学前给孩子们送去。孩子们终于可以如期上学,但他们并不知道,丛飞已身背17万元的债务。为了还清债务,丛飞更加辛苦地四处演出。

英模已逝,英灵长存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但为省钱,丛飞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服用。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在病床上,丛飞含着热泪,在鲜艳的党旗前,庄严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丛飞走了,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到了义工队伍,加入到了慈善的队伍。丛飞精神将薪火相传。

让我们再次重温颁发给丛飞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

邱娥国:群众贴心的户籍警

邱娥国,男,汉族,1946年出生,江西省进贤县人,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分局筷子巷派出所户籍民警。2007年9月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08年当选为江西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28年的基层民警生涯中,邱娥国走过的大街小巷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做到了“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图、二本、三诀、四勤、五心”工作方法。为此,邱娥国赢得了获得信息最多、提供线索最多、破获案件最多的“三多”民警称号。邱娥国心系辖区群众生活,他有一本孤寡老人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区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先后奉养了11位孤寡老人,为9位老人送终。

孤寡老人的“孝子”,迷路孩子的“慈父”

邱娥国常说:“群众就是我的父母、亲人,他们有难处,我一个党员、人民警察不去帮,谁去帮?”

80岁的余锦桂老人家住筷子巷,她的老伴过世了,邱娥国闻讯赶来,帮老人收拾好零乱的房间,安慰老人说:“余婆婆,你莫哭,你有白内障,会哭坏眼睛的。放心,今后我会帮你的。”邱娥国帮老人劈柴、买猪肉、买新衣、抓药、请医生。慢慢地,邻居们发现,余婆婆胖了,脸色好了,也爱和大家说说话了。

一次,一位居民在象山南路发现一名4岁的迷路男孩。他照着墙上警民联系牌提供的电话,打电话给邱娥国,邱娥国立刻赶到象山南路。孩子太小,只会哇哇哭,什么也说不清,邱娥国抱着孩子在原地等了几个小时也没找到小孩父母。下班了,邱娥国把孩子带回家里,一家人忙着为孩子喂饭、洗澡。孩子在他们夫妇的被窝里睡着了,他们一家人才把放凉的饭菜热了吃。第二天,邱娥国又四处联系,找寻孩子的亲人,并花了300元钱在电视台连登三天寻人广告。孩子在邱家快乐地生活了一个星期,邱娥国却焦急地奔波了7天。终于找到了孩子的亲人,孩子却难舍这一家好人了。亲人们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哭,孩子却紧紧揪着邱娥国的衣襟哭,小手怎么掰也掰不开。

“除了原则,你别无选择!”

户籍民警的工作虽然普普通通,但事关千家万户。谁家要上户口、办“农转非”,都得过户籍民警这一关。邱娥国自己每年都直接办理五六个“农转非”的户口,但他从不以权谋私。按照有关政策,邱娥国对申办“农转非”户口执行三优先原则:生活困难的优先,工龄长的优先,残疾人优先。多少年来,他一直恪守着这一原则。

邱娥国常说:“当兵第一天就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一针一线都拿不得。”一家5口人都是党员,全家人约定,谁也不能坏了不收礼不收钱的规矩。

十几年来,邱娥国先后为100多人解决了户口问题,但没收一份礼、一分钱,没吃一顿饭。邱娥国常说:“公与私、得与失、大家与小家的冲突是免不了的,但作为共产党员,除了原则,你别无选择。”不符合政策、原则,即使同胞兄弟也别想走邱娥国的后门。邱娥国当户籍民警17年,至今,他80岁的老母亲、5个兄弟和16个侄儿、侄女还都是农村户口。

十几年中,兄弟、侄儿、侄女一次次找他、求他,巴望他作作手脚帮着解决个把“农转非”,邱娥国一次次把他们顶了回去。兄弟、侄儿、侄女们不理解他、怨他。一次,邱娥国春节回家看望老母亲,一个侄儿当着他的面说:“有你这个二伯,没你这个二伯,都一样。”邱娥国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但他不会因为情义,丢了公正、丢了原则。

“虽然退居二线,但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没有止境。”如今,身为江西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邱娥国常常这样笑呵呵地说。现在的他,比担任西湖区公安分局副政委兼筷子巷派出所指导员时更忙碌了,每天在外奔波,为老百姓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

“当户籍警就要姓‘户’,要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拴在一起,把百姓当亲人、父母。”

吴天祥:他架起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

吴天祥,1944年出生,湖北钟祥人。1962年应征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退伍。曾被表彰为武汉市特等劳动模范、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吴天祥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乐于助人,乐于结交“穷亲戚”、“穷朋友”,经常为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多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人心,帮助了无数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人们视他为亲人。他为政清廉,拒绝吃请,拒收礼品,淡泊名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要当老百姓的儿子和挑夫!”

1997年一个春风尚带寒意的上午,吴天祥家一下子来了30多名下岗工人,床上、椅子上都坐满了。原来,他们都是来找工作的。午饭时,吴天祥鼓励大家:“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怕的是观念不变!”吴天祥还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这些下岗工人开起了馒头店,仅此一项就安排了40多名下岗工人。

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工作忙了,群众找他确实难了。面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吴天祥比谁都着急,上任不久,他便将家里的电话向全区几十万人公布,叮嘱家人,不论谁在家,群众打来的电话都得认真记录。吴天祥说:“联系群众不是做给领导看的,百姓找我,不方便怎么行?”这些年来,吴天祥在帮助百姓过程中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一条就叫“发动群众帮群众”。在社区再就业培训班上,他请来老师,他自己也讲,鼓励大家、督促大家,社区洗衣店办起来了,红领巾小餐桌办起来了,敬老院、家电维修点办起来了,在武昌,再就业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吴天祥这些年来,捐助出去的钱,都是他的工资及稿费。当了副区长后,他每月都要从工资中固定拿出600元,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他说:“我们共产党员,要从‘廉’字入手,固守共产党员的家园;从‘勤’字入手,高唱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危难之处见真情

2008年5月12日下午,已经退休的吴天祥和往常一样,正在接待十几位上访群众。正在这时,地震突然发生了。很快,吴天祥从广播里得知四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么大的地震,肯定有许多人受伤。如果要救人,最需要的是血液。”吴天祥说,“所以,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献血。”当天17时左右,吴天祥来到武汉市中心血站,一次献血400毫升。当天晚上,电视开始播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灾情。看到灾情如此严重,吴天祥又坐不住了,琢磨着怎么为抗震救灾做更多的事情。然后,他把老伴、女儿和女婿叫到一起,召开“家庭会议”,研究为灾区捐款。吴天祥带头,拿出自己一个月的退休工资3000多元,作为自己和老伴的捐款。女儿、女婿也马上捐了几千元。随后,吴天祥又打电话给几个直系亲属,动员他们一起捐款。13日上午,吴天祥拿着总计10080元的捐款,交到了武汉市慈善总会。

吴天祥并不满足于献血和募捐,他毅然决定:奔赴灾区一线进行抗震救灾。2008年5月20日上午,几夜未眠的吴天祥偷偷跑到机场,买到了飞往成都的机票。此后几天里,吴天祥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到医院抬伤员,到受灾乡村替病人包扎,到废墟里消毒防疫,他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一直忙到深夜才能休息,睡觉时就裹着睡袋躺在水泥地上。

吴天祥到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进行医疗援助。在一个临时帐篷里,吴天祥发现一个孩子的腿受了伤,还未止血,忙替他包扎。临走,他又掏出五百元塞给了孩子的爷爷。老人流着泪告诉他的孙子:“娃子,你得记住,你的命是这些好心人给的。”

从1个到10万个的“吴天祥小组”

“吴天祥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在吴天祥精神的感召下,1996年6月,吴天祥所在的武昌区信访办,率先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吴天祥小组”,他们提出了“学习吴天祥,奉献在岗位”的口号,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仅2005年,吴天祥小组就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来信5515件次,其中348件次是区外省外来访者。他们满腔热情接待每一个上访群众,真心诚意解答每一个问题,竭尽全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因为榜样就在身边,精神就是力量。

在武昌区信访办“吴天祥小组”的带动下,区市政局、环卫局等部门,也纷纷成立“吴天祥小组”。区委召开了全区深入学习吴天祥的再动员大会,为城建战线的13个“吴天祥小组”挂牌授旗,及时推广“吴天祥小组”的经验。到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已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近10万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有人说,吴天祥是上天派下来帮助穷苦百姓的“活菩萨”,那么,吴天祥小组就是千千万万个菩萨的化身,他们通过这种无私的“情”,传递着一份又一份的爱心……

正像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罗清泉所说:“吴天祥同志地位变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公仆本色没有变;职务变了,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思想没有变;权力大了,工作忙了,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

“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共产党员,到了见马克思的那天,只要老百姓说:老吴一生清清白白,是名好党员,我就满足了。”

李玉兰:守着清贫奉献爱心

李玉兰,女,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出生,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居民。曾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等荣誉;2005年11月,荣获中国首届“中华慈善奖”;2007年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俭朴的衣着,慈眉善目,58岁的李玉兰平凡得如同寻常巷陌中常常遇见的邻居大妈。然而平凡的李玉兰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的钱,资助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上不起学的孩子,8年如一日把7位孤寡老人当亲爹亲娘一样来供养,一次一次地帮助病友,帮助灾区人民。

平民慈善家

24年前,还在摆地摊的李玉兰就给“希望工程”寄去600元钱。当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了印着她资助的两位内蒙古儿童名字的《希望工程救助卡》。从此,她就与“希望工程”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缘”。

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洪灾。受灾严重的蚌山区燕山乡,有46名孩子面临辍学的危险。李玉兰闻讯后,在家庭欠债尚未还清的情况下解囊相助。她在自己的饭馆里办起了少儿图书阅览室,专供那些家庭贫困买不起图书的孩子阅读。

十几年来,李玉兰捐助失学儿童近百名,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为社会捐助的各项资金达17万元。

李玉兰说:“打心眼里讲,要多的钱我也没有,都是平时点点滴滴省下捐出去的。一开始老头、儿女都还不知道,是我自己偷偷攒下来的。后来大家知道我就这样,也都支持我了。”

多年来的默默捐助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也使李玉兰的名声渐渐在蚌埠市传开,成了当地的“名人”,光环之下,李玉兰却依然不改本色。她说:“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也是靠着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走到今天。所以,我做的这些好事很正常,也是应该做的。”

“爱心天使”

李玉兰有很多种身份:失学儿童叫她“李奶奶”,孤寡老人叫她“亲闺女”,孤儿们叫她“李妈妈”……

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儿子去世后媳妇离家出走,只剩老人和孙子相依为命。一天老人突然病倒了,她得知后掏出1700元钱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还安排自己的儿女一日三餐为老人送饭送汤。老人去世后,她又送给刚成年的老人的孙子1000元钱,教他做点小本生意,自食其力。

2005年的腊月二十七,一名叫宋再发的汉子因儿子没有过年回家的路费,无奈之下,来到李玉兰的华照饭店借钱。知悉事情原委后,李玉兰毅然拿出这两天营业的500元钱,塞到了宋再发手里。捧着救命钱,宋再发泣不成声。正月初三,李玉兰记挂着宋再发一家,为了让他们过好年,又送上300元钱。从此,李宋两家成了“亲家”。

李玉兰捐赠的每一分、每一厘,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到现在,全家住的是30平方米的小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家人也曾不理解,甚至劝阻过,可她一句“我们还能挺一挺,可别人呢”,说服了家人,他们知道她的眼里“容”不下受苦的人。

“感动中国”网上得票第一

“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辖区居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自1990年以来,为社会各界捐款达17万元,捐助100多名失学儿童,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救助下岗工人及其他困难群众;认领了7位‘亲爹亲娘’,按月给他们汇寄生活费。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及至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优秀社区党员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这是2006年底,李玉兰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人选时,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推荐词中写到的。在“感动中国”的网选中,李玉兰排名第一。

“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也是靠着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走到今天。所以,我做的这些好事很正常,也是应该做的。”

阅读全文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这本小说《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挺不错的,特喜欢男女主主角的性格!爱恨分明,不白莲,做事果断,大爱之!

作者:本书编写组类别:玄幻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精彩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最新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