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全文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目录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全文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目录

时间:2020-08-31 09:36:01作者:袁钰

有很多书友最近在追一本叫做《人生不必太计较》的小说,是作者袁钰倾心创作的一本轻小说,小说的内容还是很有看头的,比较不错,希望各位书友能够喜欢这本小说。 世界上没有完人。一个人要是苛刻到不能容忍别人的小错误,那么就容易变得孤独,少有朋友。其实,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就如同磁铁,那些怨恨、责怪、猜测、多疑就如同铁屑,统统都会收拢归位,进而让...

《人生不必太计较》 免费试读

世界上没有完人。一个人要是苛刻到不能容忍别人的小错误,那么就容易变得孤独,少有朋友。其实,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就如同磁铁,那些怨恨、责怪、猜测、多疑就如同铁屑,统统都会收拢归位,进而让你用怀疑不解的眼光去与人交往,去处理事情。这世间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灰飞烟灭,我们何必事事太较真呢?

计较是把双刃剑,既伤人又伤己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对他人的过失揪住不放,过于计较。因为计较堪称一把双刃剑,既能将别人伤害,也可能会将自己伤害。

白梅和夏雨是一对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因为一件小事,白梅竟然对夏雨有了很大的意见。

过了很多天,白梅仍然心存不满,便忍不住对另一位好朋友牢骚满腹地说:“认识那么多年,我对她还不了解?你知道吗?她竟然在我面前装大!那天,在新世界百货商场偶遇,她居然假装不认识我!我跟她打招呼,她居然视而不见!我真是拿我的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其实,那天正逢夏雨心中有事,白梅向她打招呼的时候,她正在沉思,“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根本就没听见白梅的喊话。但白梅却自感在大庭广众之下很没面子。后来,虽然有人劝告,有人告之事实真相,白梅仍难以释怀。因为白梅的计较,两人关系日渐降温。这件事传出去,亦使得其他人对白梅“另眼相看”,与白梅交往时,不得不多个心眼。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类似的情况,也让一对友人反目。

郄婷婷和张聪自高中时代便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大学毕业后,郄婷婷在河北石家庄就业、定居;张聪则在北京就业、定居。因生活和工作奔波而忙碌,两人联系日渐减少。

去年七夕节,郄婷婷给张聪发了一条祝福短信,但过了一个星期,郄婷婷也没有等到预料之中的回复。中秋节之际,当年的班长组织了相识10周年的同学聚会。待饭菜上桌后,同学们开怀畅聊,好不热闹!但郄婷婷总感觉张聪对自己若即若离,便更加感到窝火。

郄婷婷忍无可忍,对张聪气冲冲地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北京安了家,自感高人一等,不把我这个昔日的朋友放在眼里了?给你发个短信,你现在都不屑于回复了!”这一番话,听得张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然。经过这件事后,两人的感情受到了极大伤害。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那天张聪的手机碰巧欠费停机,根本没有收到郄婷婷的短息,尽管见了面,因为不知也未提,误会就这样造成了。因为计较,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只要去计较,类似的事情俯拾皆是,就好比天上的星星,不胜枚举。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关于“打满补丁的外套”的小故事。

有一个偏远的山村,住着一个穿着怪异的老先生。之所以说他穿着怪异,是因为他每天都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外衣到处游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外衣上的每一个补丁都是用不一样的颜色补上去的,乍看上去,外衣很是抢眼。

一天,这个村子里来了一名旅行者。旅行者在这村子里稍作停留之际,发现了这位特立独行的老先生。他对老先生的穿着感到很费解,忍不住询问:“你为啥要穿如此怪的外衣走来走去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这位老先生严肃地回答说:“我这衣服上的补丁啊,颜色各异,是因为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乡亲们的一个错误。我不想他们忘记自己曾犯下的过失。”

旅行者听完,继续问老先生说:“我想知道的是,你胳肢窝处的白色补丁又代表着什么呢?”老先生面带不悦地回答说:“这代表我自己的错误。我将其搁置在我目光不容易看见的位置。”

仔细想想,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是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景?就好比这个穿着一件打满补丁外衣的老先生,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并将其放在最明显的地方,用最引人注目的颜色标识出来,却将自己的过失隐藏在胳肢窝下的丁点儿大的白颜色中。

其实,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就如同磁铁,那些怨恨、责怪、猜测、多疑就如同铁屑,统统都会收拢归位,进而让你用怀疑不解的眼光去与人交往,去处理事情。这世间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灰飞烟灭,我们何必事事太较真呢?

曾见过,一些甜蜜恋人分道扬镳,可能只为一个误会;一些恩爱夫妻以离婚收场,可能只是对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存分歧;结识多年的挚友对彼此芥蒂满怀可能只为一些莫名的缘由。试问这些事例,有哪一条理由可以站住脚?

智者从来不会抱着“锱铢必较”的心态度日,从来不会让别人制造的过失或麻烦转变成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们懂得,不管自己因此有多么愤怒,对方也不会为自己而失眠的。假如因为他的过错而令自己陷入无尽的烦闷、苦恼甚至悲恸之中,自己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将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加以强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不去计较他人的过失貌似是在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谅解。假如计较之后,抱怨、忧郁、责备、猜疑统统化为虚有,心境豁然开朗,那计较还算划得来。问题是,计较他人的过失之后依旧无济于事,除了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还会迷蒙辨别的目光,让一些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起来,甚至招惹来一些是是非非。这绝不是什么价有所值的事情。

对他人过失不计较,最终会成就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接受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做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错事。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试着去改变别人,与其非常愤怒地大声指责别人的过失或不良行为,不如对对方心怀一份理解,一份宽容,说不定最终成就的还会是自己呢!

春秋时期楚王开设太平宴,大宴文武官员。宠姬妃嫔们也被要求统统出席,陪着君臣一起狂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转眼间就到了傍晚,但众人高兴劲还没过去。楚王下令燃起蜡烛接着宴饮,还专门让他最宠爱的美人交替向官员们敬酒。

突然,一阵怪风刮来,将所有的蜡烛刮灭了。宴席顿时漆黑一片。这时,有位官员趁黑使劲儿摸了摸美人的玉手。美人察觉到后,立刻将手甩开,顺势将他的帽带扯断了。然后,急忙回到座位上,凑在楚王的耳边告状:“刚才有个官员趁黑调戏我,我把他的帽带扯断了,赶紧让人燃起蜡烛看看哪个官员没有帽带,就能判断是哪个人揩我的油了。”

楚王听了美人的一番话,不仅没有立即下令点燃蜡烛,反而扯开嗓门对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跟诸位一醉方休,来来来,大家把帽子摘了尽情痛饮!”就这样,各位官员将帽子摘掉。然后,楚王才下令点燃蜡烛。诸官都不戴帽子了,自然就判断不出谁的帽带断了。

宴席结束后回宫,美人抱怨楚王不为她出气。楚王微微一笑,说:“这次宴会为的是让百官尽情狂欢,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如果要过于计较追究的话,就是大煞风景啦!”于是,这件揩油之事就到此为止了。

照理说,楚王有一千个理由计较,只要他下令一查,犯了错的“嫌疑人”便可水落石出。然而,他不仅不去计较,还下令熄烛摘帽喝酒,保护了“嫌疑人”。也正因如此,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原来这位将军就是当年酒后摸过楚王美人之手的人。

由此可见,有时候对他人的过失不计较,当下是维护了他人的尊严,但最终却可以成就自己。一个处处计较的人,一个动不动耿耿于怀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不计较,有时其实是给别人让路,给别人机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我们再来看一看松下幸之助是如何对待有过失之人的,或许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松下幸之助何许人也?他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誉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均由他首创。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得知部下后藤犯下一个大错,于是,忍不住怒发冲冠。松下幸之助一边用挑火棒击打着地板,一边板着脸大声斥责后藤。

一番怒骂之后,松下幸之助望着挑火棒,对后藤说:“你瞧,我刚才情绪多么激烈,竟然将挑火棒都弄弯曲了!后藤先生,你现在可否帮我将它弄直呢?”

看吧!松下幸之助的这句请求是多么绝妙!后藤自然是答应了,没过一会儿就将挑火棒恢复了原状。

松下幸之助感叹道:“呀!你的手可真是巧极啦!”随后,松下幸之助脸上马上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然后,真心赞美了后藤先生一番。

事情到了这一步,后藤先生原本满肚子的反抗情绪,竟然不由自主地消失了。

更令后藤惊讶的是,他回家推开门后,居然发现夫人已经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摆在餐桌上,耐心地等他归来。

“哦,亲爱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后藤先生纳闷地问道。

“是这样的,你的领导松下幸之助打电话说:‘你家先生今晚回家的时候,心情估计是十分糟糕的,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忧吧……”

后面的故事无须赘述。从此以后,后藤先生自然是铆足了劲地为松下幸之助工作。

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后藤采取的是刚柔并济的方法。松下幸之助一番暴怒之后,对于别人的失误对自己造成的伤害,选择了谅解和遗忘。这种不计较的心态,是一种远观的智慧。有一句说得好:“计较是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总是计较别人的过失,其实最受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面对别人的过失,学会包容,将会对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唯有对他人的过失不计较,才能宽恕自己的缺失,才能赢得他人的感激。原谅了他人,舍弃的是旧怨,获得的是新生。说不定,还能够就此获得他人的一臂之力,助你走上成功之路,或者是助你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当察觉到别人的错误时,切忌粗鲁地指出

身为美国历史最能干、善于外交的著名人物,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富兰克林传》中记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好与人争论的人,转变成一位极具亲和力的人。

年纪轻轻的富兰克林由于人非常聪明,各方面的见解又十分独到,他总是能洞察到别人的错误,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人的错误,甚至还会用嘲笑的语气,评判对方的无知。

一天,一位老教友对富兰克林说:“你再也不应该如此行事了。你总是打击那些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甚至会因为你不在场,而感到更加的轻松快乐。”

年轻气盛的富兰克林计较说:“可是,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指出那些错误。”老教友对他说:“你的确知道的颇多,以至于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一件事了。然后,你会发现,除了现存的那么些知识外,你不会再知道的更多了。”

富兰克林听取了教友的指点,在任何情况下,发现他人的错误之后,绝不再用颐指气使的口吻粗鲁地指出来。富兰克林后来在提及自己的转变时这样说:

“我制定出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任何人的观点,也不容许自己过于武断。我甚至不容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过于肯定的措辞。‘当然’、‘无疑’这类词是我不会用的,我尽量改用‘我觉得’、‘我推测’、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觉得是这样’。当别人讲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也不马上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之处。

“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对方的观点是无误的,但在眼下看来,似乎稍有不妥等等。当我改变与人相处的态度后,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所带来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交流沟通,气氛都变得很融洽。我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容易被接受,还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后来,我发觉自己犯错误后,也没有遇到多少难堪的场面,而我恰巧是正确的时候,更能让对方抛弃自己的错误意见转而认同我的观点。”

富兰克林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自己肯定正确为计较的理由,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肆意地指责他人或高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不仅难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讨厌的人,甚至招致厄运。

某企业新招聘了一批新员工,总经理抽空开了个见面会。总经理点名:“刘烨(huá)!”这时候,会场寂静无声,无人回应。总经理又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个员工起身,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只见他指着另一位员工说:“他的名字是刘烨(yè),不是刘烨(huá)!嘿~嘿~嘿~”随后,人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

总经理的神情有点窘迫。“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那个字打错了。”一个机灵的小姑娘起身,大声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要多注意。”总经理挥挥手,神情恢复正常,继续大声地点名。

没过多长时间,这名当众承认错误的打字员被破格提拔为公关部经理,而见面会上那位当众指责经理读错音的员工则被开除了。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总经理,你会提拔“不诚实”的打字员,还是会提拔那个当众指责自己错误而害自己颜面扫地的“有学问”的员工?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诚实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及时改正,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遇到特殊的情况,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处理。如果我们的言行举止之所以有悖于诚实,是为了照顾别人的心理感受,是为了挽回别人的颜面,也未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不诚实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有些人或许会为这位“有学问”的耿直员工而叫屈,认为“不诚实”的打字员很虚伪,理应受到批判。他们忘了,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过于耿直或不管不顾很容易将别人弄得伤痕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巧妙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让别人逃离犯错误的尴尬处境呢?具体地说,指出别人错误以其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六种:

一是触动式。触动式指错,措辞尖刻,用语激烈,适合一些依赖性较重、惰性较强的人。

二是渐进式。渐进式指错是逐步接近主题,适合一些自尊心与荣誉感较强的人。

三是商讨式。商讨式指错的态度比较平缓,不强加于人,而以商量讨论的口吻交流。这样易于被反应迅速或暴脾气的人所接受。

四是提醒式。提醒式指错,重在暗示、启发与提醒,适合一些性格敏感、疑心较重的人。

五是参照式。具体地说,即借他人的事例来对比,导引出指责的内容,适合一些知识不丰富却又自以为懂很多、悟性不高的人。

六是提问式。提问式指责,以问答的形式展示,适合一些性格内秀、思想较有深度的人。

当我们有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放弃计较,不要让自己沦为粗鲁的指责者。正确的态度是彬彬有礼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观点被人接纳,同时还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对事不对人,不轻易给他人贴标签

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有一颗公允的心,多关注事物本身的对错,而不是依据这件事是谁做的来给出相应的评判。比如,面对不相上下的电器月销量,如果是小王当值,就是不错的业绩,有此销量已经是可喜可贺;如果是小杨当值,就是一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王根本就没有尽心尽力做事。此外,将对一件事情的评判直接发展成对人的评价,也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

“人不可能不存在缺点,不可能不犯错误,做事情时要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相信谁都会说,说出来谁都能懂,然而做起来,却并非谁都能够践行。

十几年前的百度,是一家快速发展中的搜索引擎网站。那个时候,百度一方面要面对独立流量带来的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搜索服务给合作的门户网站。考虑到百度服务器每天承受的访问压力已经接近服务器的极限,倘若访问人数再增加,就会导致百度独立网站的服务不稳定,如此一来,会给用户的搜索体验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负责人丹尼尔差不多每天都盯着百度服务器。

碰巧这个时候,销售部那边新谈成了一个门户网站,希望立刻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服务。

对此,丹尼尔显得犹豫不决,他知道这个服务不应该上,因为新服务很可能成为压垮百度服务器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最后出于各种原因,丹尼尔没能坚持到底,新服务还是上线了。结果,连续两天,百度网站的服务稳定质量性很是糟糕,用户在提出搜索请求时时常得不到正常的搜索结果,新服务被迫迅速下线。

丹尼尔因为这件事情忐忑了数日,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他知道,虽然上司罗宾从不发脾气,但依照罗宾的性格,是不可能容忍下属出现如此大的纰漏的。丹尼尔心想,或许罗宾会大发雷霆……

丹尼尔揣测得没错,罗宾的确很在意这件事,然而在例会上,他并没有对任何人发脾气,而是平静但认真地对丹尼尔说:“你的职责就是保证百度的服务可依赖,所以这次事故你有很大的责任,要好好反思。”随后,便迅速地将话题一转,环顾众人一圈后,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抓紧时间讨论一下。”

丹尼尔说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解决方案,罗宾非常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他认为这个想法考虑得很周全,随后非常投入地和他一起讨论起其中的细节来。丹尼尔长舒了一口气。

会后,丹尼尔看见罗宾还是有点儿难为情,没想到罗宾却好像不记得这件事了,主动过来对他说:“这个周末你有时间吗?”看着罗宾脸上那带着甚为期待的熟悉表情,丹尼尔笑了:“你是不是又想把大家聚一块玩‘杀人’了?”“对呀对呀,好长时间没玩了,你们不想玩吗?”“早就想了!我去约人,就这个周末吧!”于是,先前那个充满活力的丹尼尔又回来了。

事实上,在百度的会议室中,整天都可以听到人们在争论。直接反驳或争执得面红耳赤是司空见惯的,不过,走出会议室后,并不会改变员工之间的融洽互助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一切争论都是“对事不对人”的。

一件事,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因为是人在做事。做事的人对能否做成一件事所起的作用的确至关重要。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花费诸多时间与精力来对待人的因素呢?非也。当事情出现纰漏的时候,人的本性会首先找人的原因。所以,对事不对人,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对人不对事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帮助这个人总结教训的人为了表明不是对这个人做评判,常用“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是来审判你的,而是来帮助你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时可以做得更好。”言外之意是——这次这件事没有做好,是做这件事的方法和过程有问题,和做这件事的人关系不大;倘若换了别人,用同样的过程与方法,在同样状况下来做这件事,结果是差不多的。

“对事不对人”经常在事件发生之后被人们使用,它的精髓在于尊重规则、注重成果。在人际关系中,“对事不对人”能够让人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事情与结果上。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带偏见地评价他人的做事成果,一事一议,不过多联想。

尽管是人在做事,但也不能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两件错事,就轻易给他贴上“不好”或“不行”的标签。一言以蔽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将一个人定位了,而应该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上,关注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人物刻画比较细腻,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尤其是对小人物的刻画,故事剧情十分精彩,主角性格鲜明,看后让人热血沸腾,十分推荐一看。

作者:袁钰类别:总裁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全文精彩试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最新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