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海静轩轩小说全文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海静轩轩小说全文

时间:2020-08-31 09:33:52作者:张振鹏

小说主人公是海静轩轩的小说是《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本小说的作者是张振鹏创作的轻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 孩子13 前,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在孤独、焦虑、不安的时候,不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但这些负面情绪却会在他的言行中体现出来,妈妈应该从孩子的神情、言行间发现他的负面情绪,并帮他调适负面...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免费试读

孩子13 前,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在孤独、焦虑、不安的时候,不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但这些负面情绪却会在他的言行中体现出来,妈妈应该从孩子的神情、言行间发现他的负面情绪,并帮他调适负面的情绪。

14. 不满: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允许他使性子

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一向学习很好,但偶尔有一天回家却嘟着嘴,怎么也不肯写作业,还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多、题太难,似乎对老师有许多的不满;他可能一直很听话,但偶尔却会耍脾气,不听妈妈的话,甚至妈妈说一句,他就要顶一句。每当这时,我们难免会火冒三丈,觉得孩子太不听话了,无缘无故地抱怨这个那个,还耍脾气,一定要好好修理修理他。可是,越训斥孩子,孩子的脾气却越大,甚至摔东西、赖在地上不起来,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我们喊破喉咙他也不肯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恨不得揍他一顿,让他长点记性,知道无理取闹的下场是什么!

等一等,先消消气、忍一忍,我们知道孩子为什么会使性子吗?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开始独立思考,并有了自己的心事,拿个糖豆就能哄他不哭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思想、情绪,所以当他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并且因此使性子的时候对他采取打压、呵斥的态度只会让他更愤怒和叛逆。

想一想,我们自己也有因为心存不满而情绪失控的时候,不定遇到什么烦心事,觉得事情不公平,在外面又不好发作,回到家就发起了脾气。直到脾气发完,才觉得心中似乎轻松了一点,那些沉甸甸让自己透不过气的坏情绪似乎随着刚才的火气挥散出去了。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尤其是那些一向乖巧的好孩子,他也会觉得做个好孩子有点“腻”,偶尔也想做一回“坏孩子”过把瘾。他还不满13岁,年少气盛,觉得偶尔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更或者,他心里真的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又没有及时表达出来,内心的焦虑促使他没有耐心、情绪不稳定,通过使性子才能把这些负面情绪释放掉。但他在释放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偏偏不让他这样做,硬是要打压他,让他规规矩矩地继续做那个乖巧的好孩子。妈妈要知道,如果做好孩子是件不快乐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想去做“好孩子”。一个孩子乖巧听话,是因为他的内心平静、充满阳光、觉得快乐,而不是把坏情绪压在心里。坏情绪像是一种病菌,如果我们不让孩子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心理阴暗、冷漠。所以,孩子使性子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也许这种方式不太恰当,但我们要去引导和帮助他,而不是禁止他宣泄情绪。

那么,当孩子心存不满、使性子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呢?

▲ 正确看待孩子使性子

苗苗放学回家把书包往沙发上一丢,然后把自己也“丢”在了沙发上。妈妈说:“苗苗,怎么了?”苗苗没好气地说:“不怎么!”妈妈说:“你怎么用这个态度和妈妈说话?”苗苗说:“我愿意,我烦着呢。”妈妈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说:“我整天辛辛苦苦上班,下班还要伺候你,你天天上学有什么好烦的?”苗苗说:“当然烦了,老师又布置写这么多遍生字。会写不就可以了,写这么多有什么用!”

妈妈说:“老师的话你都不想听了?反了你了!”苗苗更烦躁了,说:“什么叫反了啊?好像老师天生就是对的!”

由于孩子使性子,母女二人发生了争执,但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却丝毫没有缓解,因为孩子觉得妈妈“帮老师说话”反而增加了对老师的敌意。所以,当孩子使性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使性子的原因,但是却不能指责他的看法不对。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越是说他不对,他就越叛逆,我们应该表示理解他的感受。这样,他就会向我们诉说,直至他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当孩子心情平静了,就会重新审视自己,并更容易合情合理地理解当初觉得不满的事情。

▲ 教孩子学会正确释放情绪

情绪不是压抑下来就能消失的,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就需要释放出来。但是,不同的人释放情绪的方式也不同,孩子因为年龄较小,当心中有不满情绪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如何正确释放情绪,不是压抑情绪,就是释放的方式过激。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确释放情绪的方法,比如让他找个可信赖的人倾诉自己内心的不满;鼓励他去做运动,将内心的不满和愤怒随着汗水排解出去;让他去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不过,孩子释放情绪也需要妈妈的配合,比如他想对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的事是小事”而懒得去听,这样会导致亲子之间产生隔阂。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当孩子内心有不良情绪的时候,也许谁也不想搭理,只想尽快找个方法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我们不妨在家里设置一个专门供他宣泄情绪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可以为他准备一副拳击手套、气垫。当孩子内心烦躁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击打,这样就能让他将不良情绪宣泄出去。

但是,宣泄角落仅仅对一些暂时的问题起作用,比方说孩子跟别人闹矛盾了、成绩没有考好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宣泄情绪。可是,如果导致孩子产生坏情绪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的情绪也不会因为在宣泄角宣泄而得到释放,甚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有暴力倾向。长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引起孩子自责、不自信等心理问题。因此,若想解决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妈妈找到孩子情绪不好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妈妈需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15. 孤独:蹲下来与孩子一起看蚂蚁,让他感到温暖

以前,人们多住在平房中,孩子出门就能找到许多一起玩的小朋友。现在人们住在楼房中,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疏远,连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机会也减少了。可是,现在的妈妈又多是职业女性,不能天天在家里陪着孩子。因此,现在的孩子就很容易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但是太深的孤独却是一种心理疾病。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高淳县一个13岁的男孩涛涛,因为太孤独而上吊自杀了。据涛涛的奶奶说,涛涛学习成绩很好,也很懂事。但是,涛涛的妈妈在南京的建筑工地打工,很少有时间回来看看他。

涛涛自己住在家里,每天睡醒后到奶奶那去吃饭。这天,奶奶让涛涛吃完晚饭再回家,涛涛说:“奶奶,我还不饿,家里还有饼干呢。”说完,他就回家了。晚上8点多,奶奶不放心孙子,就到涛涛家去看他,但无论她怎么叫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奶奶拿钥匙打开了房间,却发现涛涛已经上吊了,他身上还穿着妈妈的裙子。而这天正是涛涛的生日,他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涛涛非常喜欢和妈妈相处,每次听说妈妈要回来他都特别开心,但妈妈回家的时候太少了。

13岁前的孩子正是需要被疼爱、需要得到妈妈关注的时候,但是许多“留守”孩子却得不到足够的爱。因为太孤独,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起来。有的人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或者将他送到幼儿园。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并不快乐,甚至宁愿自己蹲在树下看蚂蚁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有的人也许觉得孩子自己玩也没什么,但如果他总是一个人玩就是有问题了。很多孩子因为太孤独,而不愿意和人交流,因此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障碍,这便是一种心理疾病,人们称之为孤独症。内心孤独的孩子往往对世界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常常感到紧张。其实,有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患有孤独症了,但因为年龄小所以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也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人陪才变得性格孤僻的。无论孤独症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应该多关心一下孩子,让他感到温暖,不要让他变得孤僻而冷漠。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呢?

▲ 妈妈要抽时间和孩子多相处

2011年的春晚上,那首《爱我你就抱抱我》的歌曲唱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说:“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许多的妈妈为了工作,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照看孩子,而孩子的寒暑假期间,正是妈妈最忙的时候。虽然我们能给孩子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经常感到孤独。

因此,我们要尽量多抽时间去陪陪孩子,少加一次班,回家给孩子做顿饭,陪他聊聊天。有时间就和孩子一起出去玩玩,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

▲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陪在孩子身边,为了不让孩子感到孤独,我们应该鼓励他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多交朋友,还能锻炼他的社交技能力和表达能力。毕竟孩子会长大,不能永远依靠妈妈,如果他有许多朋友,就不会因为妈妈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他的情感也能有所寄托。

▲ 妈妈性格开朗,孩子也不会太孤僻

妈妈如果和邻居、同事、家人处不好关系,就会懒得与人交往。受妈妈的影响,孩子也会感到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所以惧怕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少言寡语,越来越孤独。

因此,妈妈要试着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宽容而开朗一些,处理好人际关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会乐于与人交往,有更多的朋友就不会变得孤僻,他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

16. 自卑:用“马太效应”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马太效应的名字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篇中的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位富人要远行,临走前分别给了他的三个仆人5个金币、2个金币和1个金币钱。拥有5个金币钱的仆人用这些钱去做生意,又赚了5个金币;拥有2个金币钱的仆人也做生意赚了2个金币;拥有1个金币钱的仆人因为觉得钱少,所以不敢花,而是掘开地将钱埋了起来。

富人回来后听说两个仆人分别赚了5个金币和2个金币很高兴,并夸奖他们很有头脑。当他听说另一个仆人将钱埋起来,丝毫没有赢利后非常生气,就收回了他的1个金币,并将这些钱给了那个赚了5个金币的仆人。

马太效应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往往好的会变得更好,而坏的会更坏,多的更多,少的更少。当人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优势,并有更多的机会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当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心的时候,往往就做不好事,因为失败会让他变得更加自卑。

此理同样适用于教育方面,我们会发现越是自信的孩子就越容易取得成功,而成功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了解到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效应,多鼓励孩子,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有信心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 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芳芳画了一幅画,上面有一个太阳,一栋房子,一棵小树。她兴冲冲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我的画。”妈妈看了看说:“你画得太阳怎么是四方形的啊?树也歪着,房子这么小。”芳芳听妈妈这样说,就把画笔往旁边一丢,说“我不画了,反正也画不好。”

尽管妈妈是想帮助芳芳画得更好,但是妈妈的话却打击了芳芳的自信心,让她误以为自己的绘画能力不好。其实,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会让他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做某件事。

社会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本来就是个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我们总是说孩子某件事做得不好,结果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做不好。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去壮大孩子的自信。

▲ 用夸奖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

亮亮喜欢写作文,而且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妈妈也觉得亮亮的作文写得不错,还常夸他文采好。因此,亮亮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加有自信,而且也愈加喜欢写作文了。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很出色时,要及时夸奖他,鼓励他努力发挥特长;当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时,也应该多鼓励他,告诉他:“你已经做得不错了,只要多努力还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夸奖和鼓励能让他变得自信起来,即使一时做不好也不会灰心丧气。

▲ 让孩子在尝试中获得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有许多事情是他从来没接触过,没做过的。当他遇到从未做过的事情时,往往感到底气不足,他会怀疑自己能否将这件事情做好。但是,如果不鼓励他勇于尝试,他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因此,当孩子面对陌生的事情感到不自信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大胆地试一下。如果他成功了,就会因此而增加自信心,如果他没做好,我们也可以告诉他:“没关系,第一次做没有经验,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的。”在尝试中,孩子会摸清事情的规律,从而越做越好,不但增加了生活经验,也增加了自信。

▲ 帮自卑的孩子找到他的长处

孩子自卑是因为他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而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比如,一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口才不好、长得胖等原因而感到自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引导他多发现自己的长处。

比如,他性格温顺、为人憨厚、字写得漂亮、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这些都是孩子的优点。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就会变得自信起来。比如孩子如果知道自己很受别人欢迎,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若是他意识到自己的鼻子长得很好看,就会对自己的外表更加自信。妈妈引导孩子去发现他的长处,就能让自卑的孩子找回自信。

17. 自负:教孩子认清自己,重新塑造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自我认知、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体验。当孩子评价自己的时候,就要靠自我认知,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当孩子对自己有过低的评价时就表现为自卑;反过来说,当孩子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时,就表现为自负。孩子的自负常常会在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妈妈也许会认为孩子自负一点没什么不好,至少他自信。其实自负并不是自信,其实质是无知,就犹如“井底之蛙”,是盲目的自大。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不自知就会有两种表现,一是言语狂妄,二是容易盲从他人。一般来说,自负会更多地表现在独生子女或者是家庭条件、自身条件比较好的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自负的原因有很多,从家庭方面来说,孩子自负与妈妈对他宠爱过度或者是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有关。

珊珊12岁了,她长得漂亮、学习也好,经常受到亲戚朋友的夸赞。因此,珊珊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她不爱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做游戏的时候总是对别人颐指气使。她太自负,因此其他孩子都渐渐远离她了。

有一次,她没有考好,趴在书桌上哭起来,却没有人来安慰她。她因此备受打击,觉得自己不但学习下降了,而且没有朋友,但她却没有想过这正是自己平时自视过高造成的。从此珊珊总是郁郁寡欢,甚至觉得上学很没意思。

孩子会因为自负而傲慢无礼,因傲慢而遭人厌,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不但如此,傲慢无礼还会导致孩子经历许多挫折和打击,而他的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认清自己,重新塑造自我呢?

▲ 教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自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或者他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结果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无疑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自负的孩子往往会盲目自信,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为他人着想。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当他自夸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也有缺点,要让他时常反省,教他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都写在一张纸上。这样,孩子就容易认清自己,不会盲目自大了。

▲ 适当打击一下自负的孩子

柔柔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兴冲冲地跟妈妈说:“妈妈,我的语文又考了100分。隔壁小强才考了75分,他每次语文考试都没有我考的多,我看他天生就没有学习文科的天赋。”妈妈见女儿沾沾自喜的样子,就说:“小强的语文是不如你,但很多时候他的数学成绩都比你好。”柔柔觉得妈妈说得对,骄傲的情绪就少些了。

有个词叫“得意忘形”,当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夸大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负的心理也由此产生。

此时,妈妈应该适度地打击他一下,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有待完善。这样,孩子就能变得踏实,而不会飘飘然。值得注意的是,打击孩子的时候不可言语过激,或者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样会矫枉过正,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从自负转向自卑。

▲ 谨慎夸奖孩子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夸奖孩子比批评孩子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夸奖孩子也需谨慎,盲目夸赞孩子也是造成孩子自负的主要原因之一。

涛涛8岁了,走在路上鞋带开了,马上自己系好。妈妈说:“儿子你太厉害了,能把鞋带系得这么好。”

8岁的孩子会系鞋带需要得到夸奖吗?这样的夸赞不但会助长孩子的自负,还会导致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甚至他做一点点小事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了。由此来看,盲目夸赞孩子等于害孩子。

▲ 让孩子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

小禾的英语学得很好、绘画也很好,而且她还会拉小提琴,她常常以此为傲,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强多了。看到女儿渐渐变得骄傲,妈妈心想一定要帮女儿调整一下心态。

这天,妈妈带着小禾到一位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个男孩,他比小禾还小一岁,但他不但会英文,还会说日语,他画画也很好,钢琴弹得也不错。从阿姨家回来,小禾说:“妈妈,我一直以为同龄孩子中我是最优秀呢。这个弟弟比我小一岁,却比我强多了。”妈妈说:“一个人想要变得优秀就不能自满,更不能觉得自己了不起,而是应该不断努力。因为世界上比自己强的人有很多。”小禾说:“是啊,我以前没意识到这一点。”

让自负的孩子懂得谦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孩子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也许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将对比范围扩大,他就会发现比他优秀的人还有很多。自负只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而懈怠,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如果有一天他发现还有人比自己更强,就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而是继续努力。

18. 抑郁:是情绪而不是病,及时关爱与引导

由于现在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是心理疾病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不喜欢与人接触、回避刺激,很少感到快乐,内心焦虑或反应迟钝。患抑郁症的人群中不仅有身负多重压力的中年人,还有许多未满13岁的孩子。孩子为什么会得这样的心理疾病,他的内心有什么压力呢?

陆永是家里的独生子,妈妈对他期望很高,从他上幼儿园起就给他报了兴趣班。每到周末,妈妈就带着陆永去上各种课,英语课、游泳课、书法课。许多人都觉得陆永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但陆永却羡慕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在周末尽情玩耍。

上了小学后妈妈更重视陆永的学习,每天他写完作业后,妈妈都会督促他继续学习。每天晚上,陆永都要学到11点才能休息。开始,他的成绩很好,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下滑,而且人也变得郁郁寡欢了。妈妈问:“儿子你怎么了?”陆永只是摇摇头,却不说什么。难道他有什么心事?还是受了什么刺激?看着孩子长期如此,妈妈实在是担心,于是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陆永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其实,抑郁是孩子的不良情绪积压过多造成的,不要单纯地把它看做一种疾病。疾病可以通过吃药来治疗,但孩子有不良的情绪却需要得到妈妈的关爱和引导。许多妈妈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后都会感到恐慌,不知如何面对。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恐慌,而是应该平时就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引导他走出抑郁,不要让抑郁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太大的伤害。

▲ 了解孩子抑郁的原因

张剑读六年级,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妈妈却发现他十分不愿上学。每天早晨妈妈叫他起床的时候,即使他睡醒了,也要用被子蒙起头,假装听不见。下午放学后,一写作业他就哭,妈妈都不知怎么安慰他才好。

后来,妈妈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说当孩子有强烈厌学情绪的时候,就要考虑他有抑郁症倾向了。

如果孩子因上学或写作业而有不良情绪,我们就要适当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比如不强烈要求他考高分,不在作业之外再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还可以让孩子养只小动物或者养盆花草,让他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

除了学习压力过大会造成孩子抑郁,家庭不和睦也会导致他情绪低落。

有个女孩的父母经常吵架,后来离婚了,女孩表现得很淡定。但是,不久之后老师却向妈妈反应女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而且很少和同学们交流。妈妈才想到,女孩已经很久都不爱说话了。

当家庭中出现大的变故时,孩子会受家庭的影响而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前好奇的事不再感兴趣,或者表现为成绩急剧下降。因此,我们要努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比如,我们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即使分开,对孩子的关爱也不能少。这样就会避免因家庭不和给孩子造成思想上的压力。

▲ 妈妈要有良好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最容易受到妈妈的影响,当妈妈有抑郁情绪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情绪传给孩子。孩子不了解妈妈抑郁的原因,只是会因此而感到不快乐;而妈妈在抑郁的时候,也很难理解孩子,往往会因此而误会孩子,造成亲子间的沟通障碍。所以,妈妈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我们如果能轻松快乐地生活,及时化解抑郁情绪,孩子就不会轻易患上抑郁症。

▲ 帮孩子打开心结

孩子抑郁多是因为有打不开的心结,所以,能够帮他打开心结就能改变孩子抑郁的状况。有人也许会问,怎么才能知道孩子为什么而抑郁呢?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情绪消沉、抑郁的时候,要及时跟他沟通,鼓励他说出自己心中的不快。当得知孩子抑郁的原因后,妈妈要帮助孩子分析导致他情绪低落的事情,引导他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孩子认识上的偏差,帮他尽快从纠结的情绪中走出来。

19. 焦虑:找出根本原因,及时帮孩子摆脱情绪的障碍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似乎每个人都有过焦虑的时候,孩子也会焦虑。当他焦虑的时候,就会觉得精神紧张,对许多事情都会担心,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感到焦虑,因为女孩更敏感一些。过度的焦虑还会形成焦虑症,其表现为过于烦躁、不安、失眠、做恶梦、食欲不振、气促、心跳过快、头痛等症状。

有个6岁的女孩非常爱哭,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妈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她。开始,妈妈以为是女儿胆子太小了,所以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但是经过妈妈再三询问,女孩说,她担心被妈妈抛弃,或者自己突然死去。

还有个11岁的男孩,由于搬家而换了一所新学校。到了新学校后,男孩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脾气也变坏。后来,他和妈妈说,是因为担心新学校的老师不喜欢他,又怕同学们排斥他,所以感到很紧张。

许多孩子会莫名其妙地焦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导致他焦虑的原因,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反常现象。其实,焦虑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造成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我们了解了孩子焦虑的原因,就能帮助他摆脱情绪的障碍。

▲ 不要让家庭气氛太紧张

不少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比如说他比别的孩子更容易紧张、多虑、敏感、不自信。孩子无缘无故地焦虑,就需要妈妈先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的家庭气氛是不是比较紧张,自己是不是比较严肃。

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的身心就不容易放松下来,由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他就比较容易焦虑,抗压性差,抗挫折能力也差。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回到家后能够放松身心,从而养成活泼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 对孩子合理要求

造成孩子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多。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我们往往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难免会对他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如果妈妈对孩子约束过多,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于是,他就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了,能否让妈妈满意,并因此而经常感到不快乐。

当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时,就会让他感到不堪重负。于是,他就会变得焦虑起来。所以,我们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顺应他的心理特性,所提的要求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要尊重他,不能苛求。这样,孩子才能快乐,不会感到焦虑。

▲ 帮孩子走出境遇性焦虑

所谓境遇性焦虑,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些突发事件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他因此而整天担心类似的灾害再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所以烦躁不安、情绪紧张。

10岁的兰兰在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踏空从楼梯上摔了下去。从此以后,她只要走楼梯就会变得非常紧张,甚至到了楼道门口就开始烦躁。妈妈开始不知道兰兰的情绪为什么会如此反常,经过询问才知道原因。

妈妈说:“你以后下楼梯的时候小心点,就不会摔倒了。摔倒只是意外情况,楼梯并不危险,而是你太大意了。”兰兰认识到摔倒的真正原因后,上下楼就小心了,而且渐渐地不会因此而焦虑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告诉孩子,过去的事情只是一次意外,这样的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不要将过去的事情挂在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会自然消失,孩子的焦虑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 抚慰因分离而感到焦虑的孩子

当孩子需要与家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会有非常明显的焦虑情绪,一改往日快乐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抚慰焦虑的孩子,告诉他妈妈有事情要做,所以暂时跟他分开一下,但很快就会回来,让他不要因此感到紧张。

20. 怯懦:不要恐吓孩子,鼓励他大胆些、勇敢些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比较胆小,天黑了不敢出门,见到不熟悉的人不敢说话,看到小狗小猫也会吓得尖叫,还总是唯唯诺诺的,连说话声音都很小,像是害怕说错话似的。

莉莉都12岁了,胆子还是很小。她和妈妈一起出门时,遇到了妈妈的同事张阿姨。张阿姨说:“这是你的女儿啊?长得真漂亮,叫什么名字啊?”莉莉躲在妈妈身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说。妈妈无奈地说:“她叫莉莉。莉莉,怎么不叫阿姨?”莉莉在妈妈身后怯怯地叫了声阿姨。莉莉总是这样,只要见了生人就不敢打招呼,妈妈曾为此说过她多次,甚至批评她说:“你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见了人不打招呼?这样是很没有礼貌的,你知不知道?”但下次见到生人,莉莉依然如故。

孩子怯懦的性格是天生的吗?难道有些孩子天生就胆大,而有些孩子天生就胆小?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怯懦的性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与家庭对他的影响有关。那么,做为妈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让孩子变得怯懦,又该如何让怯懦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呢?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吓唬孩子

孩子任性起来,常常是妈妈对他讲道理也不肯听,哄也哄不好。这时,妈妈常常会使出“杀手锏”——吓唬他。只要妈妈一说:“你再哭大灰狼就来把你叼走!”孩子马上就不敢哭了,瞪大了眼睛,惊恐地看着妈妈。孩子总是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他会以为大灰狼真的会把爱哭的孩子叼走,从此他的心里就蒙上一层阴影,总觉得身后有一只大灰狼,在伺机吃人。

13岁前,孩子正处于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旦受到惊吓他就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如此他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导致孩子的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甚至会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即使孩子长大一些,知道大灰狼不会真的把自己叼走,但是他也早已因经常受到恐吓而变得怯懦,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再想要纠正过来并不容易。因此,妈妈不能经常用大灰狼、鬼神等吓唬孩子,这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爱幻想、精神紧张,甚至产生幻觉。

除此之外,妈妈也不能用“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不听话你就滚出去”之类的话威胁孩子。用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性去威胁他,他就会因为怕被抛弃而紧张,担心不知何时就会失去妈妈,自己就会变成孤儿,也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和怯懦。因此,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慎言,千万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吓唬他。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长远的事情,妈妈们切记“速效莫求”的道理,以免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 别对孩子限制过多

孩子除了会因为受到恐吓而变得胆小之外,也会因为受到过多的限制而胆小。比如,当孩子想要玩单杠的时候,有的妈妈会说:“别上去,掉下来会摔骨折了。”当孩子想去小区的水池边玩耍时,妈妈又会说:“别靠近,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险!”

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时刻注意安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妈妈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不能夸张地说那里有多危险、千万不能靠近之类的话。对孩子限制过多,就会在无形中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手脚,孩子会因此而变得唯唯诺诺,哪里也不敢去,什么也不敢尝试。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确做事、安全玩耍的方法,而不是处处限制他,这样才能避免让孩子变得怯懦。

▲ 了解孩子怕什么

怯懦的孩子总是说他怕,他到底怕什么?怕黑?怕陌生人?这只是表面的问题,有个妈妈曾经问她的儿子:“你为什么这么怕黑?”儿子说:“我总觉得黑暗的地方藏着可怕的东西。”孩子的恐惧心理多与他的生活经验或者想象力有关系。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怕什么,然后才能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比如,孩子怕黑,我们就应该在他怕黑时拥抱他一下,让他感受到我们会在他身边陪伴着他,这样才能让他在黑暗中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真实存在,确定自己在真实的世界中,不必去恐惧那些幻想中的可怕事物。

也有的孩子会害怕小动物,这是因为他看到过小动物伤人的事件。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小动物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伤害人的,除非它受到了威胁。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多观察一下小动物,然后再学着和小动物相处。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小狗、小猫之类的普通宠物,对于蜥蜴、毒虫等另类宠物是不可以让孩子接近的。

▲ 鼓励孩子勇敢一点儿

胆小怯懦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就会怕做错事、说错话。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怯懦的孩子,只要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就应该及时表扬他。尤其是他有某些勇敢的举动时,更要夸奖他,让他慢慢地战胜胆怯的心理,逐渐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

21.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别用“安慰”打扰他

张月一放学就满脸的不高兴,她把书包丢到沙发上,就回房间了。妈妈赶紧过去问:“宝贝儿,你怎么了?”“没事儿。”张月说。

“没事儿?我看你今天心情很不好啊。”妈妈担心地说。“是的,我心情不好。”张月说。“遇到什么事情了?跟妈妈说说。”妈妈说。“没什么,我不想说。”张月说。

“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

“妈,我不想说!”张月有点不耐烦了。

“你这孩子,你不说妈妈心里着急,你这个样子妈妈怎么能放心呢?”

“可我现在不想说话,让我安静会儿行吗?”

“好了,乖女儿别和自己过不去,要不妈妈带你出去玩吧?”

张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她说:“妈妈,我求您了,您出去,然后把房门关上。”妈妈看到女儿哭了,心疼不已,抱着她的肩头说:“别这样好吗?妈妈不忍心看你这样……”不等妈妈把话说完,张月就把耳朵捂了起来。

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妈妈自然会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是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倾诉不一定能让孩子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安慰也不一定能抚平他心中的创伤。当妈妈一遍遍地询问孩子烦恼的原因时,不但会打扰到孩子,还会让他的心更加烦乱。

也许他遇到了什么难事,但是一时还没理出个头绪,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倾诉。当孩子的心烦乱而迷茫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空间,最好不要有人打扰他。如果他想哭,就让他尽情哭,因为坏情绪需要得到释放;如果他想听忧伤的音乐,就别去打扰他,也别问他为什么忧伤。孩子的坏心情不能从别人那里找到出口,只能由他自己去慢慢调解。

在某些情况下,他人的安慰和开导也许能起到调节孩子情绪的作用,但这也只是起到了很少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自己想开了,心里明了了。俗话说,快乐和烦恼都在转念之间,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情绪低迷的时候,都很难迅速地转过念头,找到心情的出口,何况孩子呢?

当我们用“安慰”打扰孩子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种安慰是孩子现在所需要的吗?他是否会因为受到安慰而迅速变得快乐起来?也许在我们看来,孩子遇到的某些烦心事根本不是大事,这时我们就会说:“这点小事还值得烦恼吗?”然后将自己的看法大讲一通,觉得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想开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年龄还小,经历有限,所以,对于他来说,能把他难住的事,就不是小事。

有位作家曾在他的某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孩子因为完不成作业,被老师通知叫家长。结果,这个孩子想不开,就跳天桥自杀了。很多人不理解,说这个孩子也太脆弱了,这么点儿小事就想不开了。但这位作家却认为,孩子完不成作业,受老师批评,被家长责怪,这对于他来说就是大事。这和我们成人遇到股票下跌、公司破产一样让人有压力。

所以,妈妈不要轻易去用自己的理论和生活经验去“安慰”孩子,那不是安慰,而是“打扰”。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教育他的最好时机,因为此时他不想听什么大道理,甚至也不想听关心他的话。他只是想沉思一会儿,让自己冷静一下,或者想睡一会儿,暂时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可妈妈的安慰,就像是一个闹钟,不停地提醒他想起不开心的事,这样的安慰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因此,当孩子烦恼的时候,别打扰他,就让他烦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相信,他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使他一时快乐不起来,也要等到他愿意倾诉的时候,再去帮他分析问题,帮他打开心结。

22. 积极暗示——帮孩子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

当孩子遇到一些让他失望的事情时,就会感到伤心、沮丧,坏情绪也会随之而来。甚至,某些时候,人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低潮,不知为何就突然有些消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孩子有情绪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有的妈妈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就紧张得不得了,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样是十分不理智的,当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帮他摆脱坏情绪。

当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会跌倒。在他跌倒后,如果妈妈赶快跑过去,并紧张地说:“宝贝儿摔疼了吧?不哭啊!妈妈心疼死了!”这时,本来没想要哭的孩子,马上反应过来,摔倒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而且还很疼,于是大哭起来。然后,妈妈就更加心疼了,百般地哄劝,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哄好。

同样的情况,孩子跌倒后,如果妈妈反应平静,仅仅对孩子说:“没关系的,你可以自己站起来。”孩子通常也会反应比较平静,他见妈妈不过来抱自己,就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这是因为,妈妈给了他积极的暗示,让他觉得摔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想不起要哭泣,所以,他也就不会因为摔倒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积极的暗示会在无形中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走向积极和正确的方向,而消极的暗示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13岁前经常受到来自妈妈的积极暗示的孩子,长大后会在智力和情商方面都表现得很好。而经常受到消极暗示的孩子就会差一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像是他们小时候偶尔摔跤一样,总会有小小的失败和挫折。如果孩子遇到一点儿不如意的事情就失望,并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走不出来,那么他将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用到学习和其他事情上。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经常给他积极的暗示。

有一位男孩,在作业快写完的时候,被一道题给难住了。此时,他已经写得有些累了,思路也不那么清晰,遇到难题心里难免会有些烦躁。他想快点写完作业出去玩,但越是着急写完,就越是理不清解题的思路。于是,他嘟着嘴说:“烦死了,最后遇到一道这么难的题,我都不想写作业了。”

妈妈知道男孩不耐烦了,但此时训斥他只会让他更加烦躁。于是,妈妈说:“儿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没关系,冷静一下,再看看!”虽然男孩这会儿有些烦躁,但是因为受到了妈妈的肯定,他的心情略微平静了一些。

此时,男孩也意识到了是因为自己没有静下心来做题,所以才找不到解题思路。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情绪也开始慢慢平复。接着,他又重新读题,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把题解出来了。

很多时候,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做事的质量和效率,当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许就做不好了。因此,孩子是否具备情绪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妈妈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不仅仅是要我们肯定他的每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掌控能力。我们要在言语之间表示出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平复自己的心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把事情处理好。

妈妈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也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说话时的手势和表情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这就好比孩子遇到他人冰冷的面容时,马上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妈妈在平时尽量不要用冷冰冰的表情面对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者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除了要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之外,还可以教给孩子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当孩子心情烦躁或者不自信的时候,要让他对自己说:“让风把坏情绪带走吧!”或者“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当孩子学会了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之后,当他情绪低落时,即使妈妈不在他身边,他也能够自己调整情绪,不至于沉浸在坏情绪中不能走出来。

23. 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则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个非常出色的女性,她不但是个卓越的领袖,还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妈妈。

她的儿子拉吉夫12岁的时候因病需要做手术,医生为了安慰紧张的拉吉夫,就对他说:“手术并不痛苦,你不用太紧张。”但甘地夫人认为,用类似“手术不会痛苦”之类的谎言来安慰孩子并不好,所以她决定告诉拉吉夫真相。

她来到拉吉夫床边,平静地说:“孩子,手术后你会有几天相当痛苦,如果妈妈能够代替你去承受这份痛苦,我一定会这样做。但谁也代替不了你,哭泣和喊叫也无济于事,还有可能会引起头痛,所以,你要勇敢面对这件事。”拉吉夫听了妈妈的话,坚定地点了点头。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因为疼痛而哭喊,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让医生都感到吃惊,他说在成人中也很少见到这样坚强的患者。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总会有挫折,教育孩子并不是给予他一切,而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这就是甘地夫人的教子法则。

不可否认,人生犹如一场不断面临各种困难的战役,孩子能否坦然面对困难,是否有好的挫折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沮丧不已,甚至丧失了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他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呢?那么,妈妈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呢?

▲ 要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

每个妈妈都想把世间最美好的一切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让他感到幸福、快乐。但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的事物,还有让人灰心失望的事情。有的妈妈觉得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不忍心让他看到真实的生活,于是把生活不好的一面“藏”起来,将生活美化后呈现在孩子面前,以为这样就能让他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不会有忧愁。

但我们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营造童话般的世界,孩子迟早会走向社会,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他发现生活不是妈妈说的那样美好,也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如意,他就会大失所望,觉得生活欺骗了他。

其实,生活何曾欺骗孩子,是我们欺骗了他,没有把生活的真相展现在孩子面前,才让他感到很受挫折、很失望。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开始就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要让他知道生活中不仅仅有欢乐和幸福,还有泪水和失落,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坚强而善良的心,这样就不会轻易被困难打败了。

▲ 别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孩子到底能不能承受挫折?许多妈妈对此持怀疑态度,觉得孩子从小被呵护着长大,没有遇到过挫折,会不会被挫折打败呢?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经不起挫折,而是我们以为他经不起挫折,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其实,孩子对挫折是具有一定的承受力的,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脆弱。如果我们经常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会在言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担心,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他。在受到了妈妈不相信他能承受挫折的暗示后,他也会变得很不自信,其挫折承受能力会因此逐渐降低。

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而是应该适当地鼓励他一下,表示相信他的承受能力,在受到妈妈的鼓励和信任后,孩子会鼓起勇气去面对挫折的。

▲ 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

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走平坦的路、听顺耳的话、凡事都顺心,那么他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感到很不习惯,甚至情绪紧张、束手无策。所以,妈妈不妨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给他设置一些障碍,或者故意拒绝孩子的要求,让他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提高他的挫折承受能力。

▲ 帮孩子平复受挫后的心情

孩子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因为遭受挫折而变得不自信。所以,当他遭受挫折后,妈妈应该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帮助他恢复自信。

比如,孩子某次没有考好,我们可以说:“你以前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偶尔一次没考好不能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好,也许只是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只要你肯努力,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这样,孩子就不会总是纠结于一次不好的成绩,而是会顺着妈妈的引导去找成绩不好的原因,并且会因为受到鼓励而树立起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24. 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压力——倒U型假说

英国的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家。在早期他们曾经对老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工作压力和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人来说,过大或者过小的压力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只有适当的刺激力才能让工作业绩达到顶峰状态。

法国的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来对“倒U形假说”进行求证。他把自愿参加这个实验的人分成两组,然后给每组都分配了20项工作。在试验期间,齐加尼克对其中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因此,这组人就因不能继续工作而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而另一组人却顺利地完成了全部的工作。

实验的结果是:尽管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在刚接到任务的时候都感到紧张,但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人,紧张状态随之消失了;那些没能完成任务的人,却仍然感到紧张,因为他们的思绪仍然被未能完成的任务困扰着,所以心理上的压力也没有消失。

由此可见,良性的压力会让人更加努力地把事情做好,而过大的压力,却会对人产生负面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妈妈给孩子的压力过小,他就会因此变得懈怠,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而压力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压力就会成为阻力,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降低。

那么,妈妈到底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让他感到压力过大呢?

▲ 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

孩子做到怎样才算是勤奋努力?怎样才算是优秀?难道每门科目都要考第一,妈妈才觉得满意吗?

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都表现得同样优秀。妈妈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个恰当的估计,并根据孩子的资质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这样就足够了。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说某某考了多少分,你怎么没有考到那么多分数?某某钢琴都八级了,你怎么不好好练习呢?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也许他已经很努力,但依然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也许,我们为孩子选择了一个他不感兴趣的“兴趣班”,却非要他坚持上课,并天天回家练习。这样,妈妈会觉得很累,很容易失望,而孩子也感到身心疲惫。

所以,妈妈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对他有个客观的评价,然后再对孩子作出合理的要求。

▲ 教育孩子不能“顺其自然”

也有的妈妈非常宠爱孩子,怕孩子不开心、不快乐,所以不愿意给孩子施加一点儿压力,认为让孩子“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当孩子没有任何压力的时候,他也许会感到有点儿空虚和无聊。

虽然每个人都怕有压力,但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地对孩子有所要求,给他一些压力,当他达到要求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而更愿意去努力。

▲ 教孩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有时孩子的压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妈妈,也来自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孩子也会被学习或者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所困扰,此时,妈妈就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化解压力,或者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会感到紧张,甚至心情烦躁。这时,妈妈要告诉孩子,紧张和烦躁并不能改变现状,要冷静下来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改正缺点,继续奋发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让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5. 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延迟满足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某幼儿园选择了十几个4岁的孩子,并发给每个人一颗很好吃的糖。然后,他对这些孩子说,如果马上吃掉这颗糖,就只能吃到手里这一颗糖;如果能够等20分钟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糖。讲完这一规则后,米切尔就走开了。

美味的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诱惑,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经受得住考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将糖吃掉了。有的孩子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抵制诱惑,最终,他们熬过了20分钟,并得到了另一颗糖。

但实验并没有结束,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后来发现,在4岁时就能控制自己抵制诱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仍然凭着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那些在4岁时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后来也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都不是很出色。

米切尔将这一效应称作是“延迟满足效应”。在人生中,很多成功都不是“心想事成”的,而是需要孩子不断付出努力,并且耐心等待。那些不懂得等待的人,往往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莽撞行事,甚至由于盲目和冲动而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妈妈要知道,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呢?

▲ 不轻易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

“妈妈,我想要遥控车!”

“好的,妈妈给你买。”

“妈妈,我想去海底世界。”

“没问题,周末妈妈就带你去!”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总是受到妈妈加倍的宠爱。有的妈妈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所以对他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

如果妈妈总是能够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会变得很没有耐心。要是有一次妈妈没有尽快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闹、耍赖、不依不饶。因此,我们不能每次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因为将来他走向社会后,别人不会处处以他的意愿为主,所以他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克制自己。

▲ 让孩子学会等一等

妈妈正在做包子,洁琳闻到香味就说:“妈妈,我要吃包子。”妈妈说:“包子还没有熟,你要等一下。”洁琳说:“那多久才熟?我等不及了。”妈妈说:“还要15分钟。”

15分钟后,不等妈妈打开锅盖,洁琳又跑来厨房说:“妈妈,现在可以吃包子了吧?”妈妈觉得洁琳也太沉不住气了,就说:“现在也不可以,包子还热,需要凉一会儿。”洁琳说:“我不怕热。”妈妈说:“那也需要再等一会儿。”洁琳只好等着。妈妈把包子从锅里拿出来凉着,10分钟后,说:“现在可以吃了。”

洁琳不高兴地说:“妈妈,你让我等了好久。”妈妈说:“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等待的,你要学着适应生活。”

当孩子面对诱惑的时候,正是锻炼他的耐心和自我约束力的好时机。当孩子要求我们陪他,但我们却正忙于工作的时候,不妨告诉他:“妈妈现在有事,你要等一下。”不过,让孩子习惯于平静接受延迟满足,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也离不开妈妈对他的表扬和奖励。所以,当他能够耐心等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对他表示赞赏。

阅读全文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这本书我只想说一句话,太好看了!!!没有太浮夸的内容,也没有其他轻文的死板套路,语言幽默,很有代入感,剧情不浮夸,让人看了很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作者:张振鹏类别:科幻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说章节在线试读 海静轩轩小说全文